当前位置: 首页>>读者培训>>教学科研>>正文
从日常生活工作中寻找论文选题的五种简易方式
2024-04-27 08:34   审核人:

论文选题的重要性,毋庸赘言。但与此同时,广大作者普遍认为论文选题很难。我们经常说,论文选题要“回归常识”。对此,部分作者虽然表示认同,但依然不清楚论文选题“回归常识”到底是回归什么。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社会人类学所教授项飚,在《生活意义的构造须回归“常识社会学/人类学”》一文中,归纳总结了“常识社会学/人类学”的七个特征。受其启发,我们围绕已刊发的C刊论文,将论文选题“回归常识”的方式归纳为五种。接下来,为大家一一介绍。

一、回归常识的综合性

常识是特定社会人与人之间普遍存在的日常共识,它是人们根据生活经验直接形成的认知。有时,常识看上去只是一句话或几个字,实际却是对多个领域知识和信息的高度凝练。这些知识和信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对世界的基本认识和理解。论文选题“回归常识的综合性”,就是不把问题本身视为单个范畴的线性推演,而要看到常识背后的问题复杂性,使用联系的、发展的、多角度的思维去审视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不停留在“是什么”,而更关注“为什么”。

比如,“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这是一句俗语,也是很多人眼中的常识。那么,什么算“嫁得好”?门当户对的婚姻算“嫁得好”,还是高攀的婚姻算“嫁得好”?“嫁得好”涉及婚姻模式,不同的婚姻模式会带来不同的影响,这也算一个常识。《高攀的婚姻更令人满意吗?婚姻匹配模式及其长远影响》(《经济学(季刊)》2015年第1期)一文,针对“婚姻模式”的常识,探讨了婚姻市场上的不同匹配模式与人们生活满意度和精神健康的关系。也就是,该文作者在进行论文选题时,把婚姻匹配模式与生活满意、精神健康等变量联系起来,这体现的就是“回归常识的综合性”。一方面,作者承认“不同的婚姻模式会带来不同的影响”这个常识,另一方面又关注到影响婚姻质量的多个范畴,以及婚姻匹配模式的时代变化(存在多种多样的匹配模式),并据此研究多范畴之间的复杂关系。

二、回归日常现象对具体的人的影响

前面提到,常识是人们根据生活经验直接形成的认知。换句话说,常识关乎“日常现象”与“社会上具体的人”。论文选题“回归常识”,就要回归跟“常识”紧密相关的那些人,就要回归日常现象对具体的人的影响,特别是回归日常现象对人的认知的影响。假如一个选题只关注“抽象现象”而“不见其人”,那么,这样的选题就很难对人产生“价值”。选题如果不能让个体的人产生共鸣,也就难以让更多个体产生共鸣,无法引发广泛的社会共鸣,也就难以让人产生认知上的教育,最终削弱论文选题本身的社会价值。因此,论文选题“回归常识”,就要回归日常现象对具体的人的影响。

比如,大众传媒媒介如电视、互联网等早已走进国内家庭,这是一个生活现象,也是一个常识。另一方面,电视、互联网大量传播各种与婚姻相关的信息,这也是生活现象、生活常识。那么,大众传媒对婚姻稳定性有无影响、有什么影响?这是《大众传媒对婚姻稳定性的影响研究》(《人口研究》2015年第2期)一文所研究的。该文的选题思路,就是聚焦人们普遍关心的“大众传媒及其传播”及“婚姻稳定性”等生活现象,使用量化方法识别出大众传媒影响婚姻稳定性的机理路径。婚姻稳定性事关千家万户,该选题已经涉及日常现象对具体的人的影响。它用省级面板数据从经验上对上述影响进行验证,能够引发全社会的集体共鸣,并丰富了人们对婚姻稳定性的理解,影响着人们对婚姻常识的认知。

三、回归生活常识的矛盾

这里的“矛盾”有两层含义。一是,有些常识虽然是对真实生活的反映,但在逻辑上不一定为“真”,甚至存在扭曲。论文选题所说的“回归常识”,肯定不是回归此类常识,而是回归此类常识的反面,也即“反常识”。二是,生活常识本身往往蕴含着普通人对积极变化所持的期待,但在现实中,普通人的这些期待又不断被外界压制或自我遏制,而无从实现。为此,论文选题“回归常识”,就要回归上述现象中的客观“压制”与主观“遏制”。

这方面的选题实例,可以用《“常回家看看”是必须的吗?——基于生活满意度视角的实证检验》(《统计与信息论坛》2015年第4期)一文来说明。一方面,中华传统文化及当代国内法律都倡导“常回家看看”,“常回家看看老人”这是一个常识。但现实生活中,一些用人单位并不愿意为员工“常回家看看”提供便利,不少年轻人因没做到“常回家看看”而被告上法庭。这里面就涉及到“反常识”,我们也有理由追问:“常回家看看”是必须的吗?另一方面,年轻人没做到“常回家看看”,这里面既有客观“压制”,也有主观“遏制”。比如,法律层面虽然倡导“常回家看看”,却未明文规定用人单位必须无条件为员工“常回家看看”提供便利,这是客观“压制”。再如,有些年轻人主观上未必不知道“常回家看看”的好处,但上有老下有下的生活压力,让他们做出了违背主观意愿的选择——先不回家,先挣钱养家。主观意识上的这种矛盾,同样是论文“回归常识”、反思“常回家看看”入法依据的一个出发点。

四、回归常识的启发属性

“回归常识的启发属性”说的是,论文选题不一定直接把“常识”本身作为研究对象,也可能将其作为对话对象,并在与常识“对话”的过程中,获得所谈“常识”之外的其他方面的选题启发。论文选题之所以要“回归常识的启发属性”,是因为:虽然不是所有的常识都完全正确,但作为真实经验的直观反映,常识的“正确性”是有概率保障的。特别是,常识在逻辑上虽然不一定完全呈现多变量间的因果关系,但至少它能反映出一些相关性。这就为论文选题时深入思考研究问题,提供了有启发价值的可用信息。

比如,我们有时从新闻里得知,有人为了买房子而假离婚。对于受规定制约而不能买房的人员来说,“假离婚”可能是他们这个群体中的生活常识。《限购为何无法控制房价——来自婚姻市场的解释》(《经济学动态》2016年第11期)一文的选题思路,就是受其启发而得到的。这篇论文不直接研究“假离婚”,但它实际研究的“限购令对城市住宅价格的影响”这一问题,又很明显是从“假离婚”那里得到的启发。这是因为,受“限购”政策的影响,为了买房而“假离婚”的那些家庭,他们虽然有钱却不符合购房资格,这才想到假离婚,有的人最终通过这种方式买到了多套房子。既然如此,我们就理由从婚姻市场的角度切入,去研究限购政策之所以效果不彰的可能原因。这就是“假离婚”这个常识所带来的选题启发。

五、回归“理论带入”所需要的现实场景

我们一直说论文选题“回归常识”,但这不是说——任何情况下,都要让选题去迎合“常识”,更不是为了与普通人接轨,而刻意淡化论文选题的理论性。一个规范的论文选题,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性。论文选题“回归常识”的合理理解,应当是:哪怕非科班出身的普通人,也能在特定专业的论文选题中看到“自己”,能把选题中的理论知识与自己所熟悉的生活场景联系起来。这种通过代入自身经验和现实情境来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的过程,就是理论的代入感。

比如,一说起“教育投资激励”,很多人可能一头雾水,不知道这是在说啥。这是因为,“教育投资激励”提供的只是一幅抽象图景。教学管理专业之外的其他人,很难准确理解其含义,也就难以把这个理论与自己联系起来,找不到与该理论相对应的现实场景。如果把它改成《教育的婚姻回报:“学得好”与“嫁得好”》(《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5年第6期),很多人就能从这个选题中看到“自己”。其中,“教育的婚姻回报”体现着论文选题的理论性;而“学得好”与“嫁得好”,则为普通人提供了“理论带入”的现实场景。也即,现实中很多女性通过“学得好”,实现了“嫁得好”,教育投资得到了明显的回报。不止女性能从该选题中看到“自己”,男性也能从这个选题中,看到婚配市场上参与竞争的那个自己。

六、小结

以上便是论文选题“回归常识”的五种方式。从功利性的角度上说,论文选题“回归常识”,旨在降低选题策划的操作难度。从人类生存价值的终极意义上说,论文选题“回归常识”,也是践行积极人生的一种可行方式。世界很大,人类很小。每个人只有从自己能触摸到的真正生活出发,去思考看得见摸得着的这些问题,才能一点点获得对真实世界的认识。这样积少成多,逐渐成就对人生常识的全面理解。同时,“常识”始终是大多数人的常识,而不是少数人的“真理”。论文选题“回归常识”,也意味着自己始终关注大多数人所关心的问题,自己始终与大多数人在一起。这样,自己对“常识”的每一次思考,都将影响着大多数人的认知,发挥出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积极效果。

作者:刘小华(科研写作研究所编教研总监)

关闭窗口
   
  科研知识 更多>>
· 从日常生活工作中寻找论文选题的...
· 从日常生活工作中寻找论文选题的...
· 论文选题的四个前提与创新性实现...
· 文献综述的核心概念及其逻辑关系
· 提高论文写作效率的三种策略
· 扎根理论方法提升理论框架质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