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读者培训>>教学科研>>正文
论文前言的结构要素与写作建议
2024-05-21 09:00  

质性研究论文的写作框架基本遵循着“前言”“文献综述”“研究方法与数据收集”“数据分析”以及“结论”等几个部分的划分依据。其中,各个部分又都遵循着一定的写作逻辑与范式,总体是比较清晰的。具体到“前言”部分,作为正式进入正文之前的“背景铺垫”,其核心作用就是推导出全文的研究问题,向读者展示文章的研究对象、整体研究思路以及预期结论。然而,在实际的论文写作过程中,或许是因为相比于之后的“数据分析”这些核心部分而言,大家都觉得“前言”不那么重要;或是在已经有详实、充分的数据收集与分析的情况下,不愿意将太多的精力放在“前言”的写作上(也有可能觉得没有必要)。这导致在一些质性研究论文中,“前言”部分往往成为出现问题非常集中的一个部分,这在笔者日常的审稿工作中是经常遇到的情况。总结起来,“前言”写作中最常见的问题包括:背景导入节奏拖沓(说了半天还没进入正题)、文献回顾缺失或过于繁琐,以及研究问题的推导逻辑不明确等等。为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质性研究论文中“前言”的写作目的并掌握其写作思路,笔者以扎根理论这一典型的质性研究类论文为例,围绕已刊发的优秀范文,同时结合自身日常的审稿体会,与大家分享“前言”写作中解决上述难题的一些思路与方法。

一、“背景导入”应“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一般来说,“背景导入”位于前言的开篇部分,而背景导入的论述节奏拖沓是一个比较常见的问题。很多作者倾向于认为,“既然是背景导入,不做点背景性的概述,就直接导入研究主题,是不是有点太突兀了?”这种想法显然属于是还没有完全理解“前言”的作用。写论文不是写悬疑小说,也不需要在论述中设置层层悬念,拖沓的论述会引起期刊编辑或审稿人的反感,最终影响文章的投稿。

如前所述,前言作为论文开篇的第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核心作用就是推导研究问题,一切论述都应围绕着这一目标展开。尽管前言的字数在原则上没有限制,但本着“少而精”的准则,如果能用一句话说清楚的,我们就不要用两句话甚至三句话去说,这不仅是对于“前言”写作的要求,更是所有论文写作的重要法则。举个例子,如果要研究“课程思政”这一主题,我们在前言中就不需要在开篇先论述某某领导人有关“青年教育”的讲话,而后过渡至“立德树人”的重要意义,最后才引出课程思政如何如何。这种写法乍一看似乎没有什么问题,“青年教育”“立德树人”与“课程思政”也有着密切关联。但我们完全可以更直接、更精炼的思路来展开论述,也即,开篇直接指出“课程思政”的基本情况,而后引出之后对目前现状的论述。这样一来,“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的写法也能够让读者们一目了然,立刻就抓住我们的论述主题。不妨来看范文中的一个例子(引文中的注释标记已删除,下同):

1:

婚姻是现代社会关系的普遍形式,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夫妻关系是婚姻关系中最基本和最主要的形式,影响这一关系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夫妻冲突。自古以来,夫妻之间的冲突就很普遍,关于夫妻冲突的影响有丰富的研究结论,夫妻冲突影响夫妻双方的身心健康,影响两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和婚姻质量,会导致子女出现更多的攻击性行为和网络成瘾,并能够显著预测分居和离婚。

上例选自《青年夫妻冲突应对方式性别差异的扎根理论分析》一文的前言部分。可以看到,作者只用了短短两句话,就直接将文章的研究主题明确、清晰地点了出来,且两句话之间的递进逻辑关系(从婚姻引出夫妻冲突)是十分紧密的。关于这类写法,其实还有很多,我们无需一一举例,相信大家也能够理解其中的写作思路。而这即是我们提到的“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二、两种写作思路下的“文献回顾”

“文献回顾缺失或过于繁琐”是扎根理论乃至其他质性研究论文中又一个比较常见的问题。从笔者日常所接触到的稿件来看,许多作者对于“前言”中的“文献回顾”感到困惑。简单来说,问题主要集中在:既然论文本身已经有了“文献综述”环节,前言中是否还需要有“文献回顾”?大多数作者都倾向于保留“文献回顾”这一结构要素,但随之而来的就是这里所提到的问题。由于没有分清“前言”中的“文献回顾”与“文献综述”的区别,导致前言中要么出现罗列文献的情况,要么则直接缺少文献回顾这一要素。其实,关于质性研究论文的“前言”部分是否需要有“文献回顾”这个问题,对它的回答其实涉及了此类论文“前言”的两种写法,我们依次来看。

(一)“前言”与“文献综述”相互独立:“文献回顾”概括写

这种情况实际就是前文所提到的那种写法,也即在设置“文献综述”的情况下,依然在前言中保留“文献回顾”环节。在这种情况下,作者需要首先明确的,是两者之间的区别。通常意义上的“文献综述”的写作思路大家应该都明白,在此不加赘述。如前所述,“前言”的核心作用就是推导研究问题,在“少而精”这一准则的前提下,此处的“文献回顾”从根本上应当是精炼的,甚至可以说是直击要害的。换言之,此处的“文献回顾”要做的,就是概括性地呈现出目前对文章研究主题研究现状,论述中甚至可以不涉及任何论文作者。这与一般的“文献综述”恰恰相反。总结来说,在设置“文献综述”的前提下,前言中仍然应当有“文献回顾”的环节,但它应当是以“点出”研究现状为核心写作目的。这里来看范文中的例子:

2:

“一带一路”背景下沿线各国之间的旅游国际合作广泛开展,国家旅游年频繁举办,旅游合作协议签订数量增多,相关会议、论坛的举办都显示出其强大的活力。而现有“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旅游国际合作相关研究具有局部性的特点,仅关注我国边境地区与邻国开展的旅游国际合作,其路径在整体上尚未得到明确。此外,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合作实践缺少整体性的回顾,无法提炼出旅游国际合作的路径。基于此,本文根据扎根理论对“一带一路”现阶段旅游国际合作所取得的成绩进行整体性回顾,提炼抽象出推动中外旅游国际合作的路径模型,并对现阶段的合作重心进行探究,为未来旅游国际合作的深入开展提供参考。

上例选取的是《“一带一路”推动中外旅游国际合作的路径———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一文中的“前言”部分。这篇文章之后同样设置了专门的“文献回顾”环节。在这种前提下,作者在“前言”中就选择用一种“概括式”的写法总结了目前学界对于“一带一路”的研究情况(见红线标注)。可以看到,其中没有出现任何具体的作者和文献名称,但这并不影响读者了解目前对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这就是我们提到的,“前言”与“文献综述”相互独立时,前言中的“文献回顾”要概括性地写。

(二)“前言”与“文献综述”合并:“文献回顾”详细写

与上文相反,当不设置单独的“文献综述”环节时,“前言”中的“文献回顾”实际上就起到了“文献综述”的作用。因而,我们这时就应当基本按照“文献综述”的思路去写作。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上文提到的《青年夫妻冲突应对方式性别差异的扎根理论分析》这篇文章。由于篇幅原因,在此截取其中的部分论述,供大家参考。

3:

研究者也考察了夫妻冲突和婚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但目前尚未达成共识。如有研究表明夫妻冲突对满意度的预测作用很小,也有研究表明夫妻冲突频率与婚姻满意度下降程度呈正相关,更有研究显示夫妻之间的冲突能促进夫妻关系的良性发展和婚姻质量的提高。夫妻冲突与婚姻质量之间的关系可能受到应对方式这一中间变量的调节,夫妻冲突应对是其冲突与满意度关系中的中介或调节变量。

这种写作思路其实不难理解。但需要主意的是,虽然此时“前言”中的“文献回顾”相当于“文献综述”,但在写作过程中仍要注意(如范文中所做的)遵循“观点大于内容”的综述思路,也即不要去复述文献中的研究过程,而重点应以其研究结论为主。

三、研究问题的推导注意逻辑要保持连贯

研究问题的推导逻辑不顺畅可以说是质性研究论文中最常见的问题。所谓对研究问题的推导,实际上就是在进行“文献回顾”与“文献批评”之后,也即在指出目前已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如何引出本文研究思路的问题。简单来说,这一环节的递进逻辑关系如下:“目前研究大致情况如何——目前研究中存在什么问题——本文要进行什么研究——本文的研究是否具有重要价值与迫切性,并且能否解决现有研究中存在的各类问题”。这一逻辑链条看似不难,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许多作者都会忽略个别环节,尤其是对于后两个要素(研究目的、研究问题的重要性与迫切性),而这也直接导致这里所说的研究问题推导逻辑不顺畅的问题。在此也举出一例,供大家参考、学习。

当前在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城市化进程加快,部分农村空心化、老龄化和妇女化现象凸显,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滞后成为制约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短板。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目标和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等乡村“五个振兴”大力实施的背景下,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引擎与关键环节,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是人才振兴的硬支撑。因此,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科学寻找乡村人才振兴的核心驱动机制, 精准设计乡村人才振兴的治理策略,不仅可以有效破解“谁来种地”、“谁来发展农村”等“三农”难题,而且可以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上例选取的是《乡村人才振兴的核心驱动模型与政策启示——基于扎根理论的政策文本实证研究》一文中的前言部分(节选)。可以看到,作者在此结合相关的政策指示,扼要地点出文章的研究问题——“乡村人才如何振兴”——所具有的重要价值与迫切意义,直接为后续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的引出奠定了基础。

四、小结

以上,我们以扎根理论类论文为例,分析了目前质性研究论文的“前言”写作中存在的三个问题及其对应的写作调整思路。归结起来,广大作者首先应当对“前言”抱以高度的重视,“前言”是一篇文章的“头脸”,只有在“前言”中将论述的基础打牢固,才能够吸引读者继续读下去。当然,本文所提到的三种写作思路必定不能够穷尽此类论文“前言”的写作范式。同时,即便针对上述三类问题以及范文中的相应写作思路,也应当根据自身论文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加以学习和模仿。从根本上说,“前言”的写作中,只要能将研究问题推导出来,就是好的“前言”。

作者:李超楠(科研写作研究所编辑教研二室学术编辑)

 

关闭窗口
   
  科研知识 更多>>
· 好论文的五个标准
· “困境”类论文的四种选题方式:...
· “热点”选题技巧:基于普刊与C刊...
· 论文选题的三种类型及其选择
· 论文前言的结构要素与写作建议
· 提出研究问题的八种简单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