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读者培训>>教学科研>>正文
借助文献批评寻找空白创新的八个策略
2023-12-20 08:36   审核人:

文献批评可以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等层面展开。不过,从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等层面去做文献批评,虽然看上去很好理解,但真去找一个跟以往研究不同的研究方法、研究视角,其实并不容易。相比之下,从研究内容层面去找文献批评,则属于“看上去难,实际更适合普通作者”,有助于普通作者对既有文献本身的整体把握。那么,从已有研究的内容出发做文献批评,到底是批评“内容”的什么?为此,我们梳理总结了八种情形。接下来,为大家一一介绍。

一、未区分国内外,研究内容脱离中国本土

这一情形说的是,以往研究夸大了西方研究成果的普适性,直接将其用于中国本土问题的分析,忽视了国内外差异,致使研究内容脱离中国本土实际。这就需要回到中国实际,正视中国问题的独特性。

《传统中国福利实践的社会逻辑——基于明清社会研究的解释》(《社会学研究》2017年第2期)一文的文献批评,就属于此类情形。“福利”本是源于西方福利国家的一个词汇,在上述国家,福利实践属于“福利事业”,已成为高度专门化的社会领域。不少国内学者,直接将西方的“福利”概念照搬到我国的国家、宗族救助上,并将其称为“社会福利事业”或“社会保障”。但是,我国并不是“福利国家”,而且就我国传统社会而言,也不存在相对于国家而独立存在的社会领域。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以西方的“福利”概念,来认识我国古代官府的灾荒救济和宗族义庄、善堂善会、同乡会馆的济贫救助,就容易陷入以当下的西方理论概念解释中国历史历史实践的形式主义窠臼。

二、国内研究滞后,国际动态体现不足

这一情形与上一情形恰好相反。上一情形是批评已有研究对国内和国外不加区分,研究内容脱离中国实际。这一情形则强调特定问题的全球性,但国内研究明显滞后,需要把研究视野拓展到国外,将国外内容纳入到自己论文的研究动态中。

《政策转移研究的流动性转向——从国家中心到比较城市》(《社会学研究》2019年第3期)一文的文献批评,就属于此类情形。众所周知,现在越来越多不同国家的城市,通过网络会谈、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学习对方的治理经验。在论文作者看来,“这是一个政策转移的过程,但这又不仅涉及政策的跨国传播,而且涉及城市间的互动,制度、人员、资本、资源等的跨城市流动等问题”。之后作者指出,通过对传统的跨国家研究路径进行批判性反思,西方学界提出了更能精准解释频繁的跨城市政策转移现象的“流动性路径”,由此开启了政策转移研究的新转向。相比之下,国内仍局限于传统路径的分析,缺乏对理论新动态的捕捉和批判性反思。因此,需要引入政策转移研究的流动性转向。

三、一味关注宏观内容,忽视了微观内容

这一情形说的是,以往研究过于关注宏大的研究内容,对同主题下的微观内容关注不足,使得此类研究不接地气,不容易被个体的人所感知到,影响其研究价值的全面呈现。不利于相关主题所对应的实践现象的深入开展。

“公平”价值几何?——当代中国城市夫妻离婚财产分配的公平逻辑》(《社会学研究》2023年第3期)一文的文献批评,就属于此类情形。该文研究的是“公平”的价值,但论文作者在前言中指出,“多数文章关注在宏观层面的公平类型或公共领域中和自身情况相关的公平观,对民间的公平观念少有分析”。这里说的就是已有研究过于关注宏观的“公平”,而缺少对微观“公平”(民间的公平观念)的分析。为什么“对民间的公平观念少有分析”就属于已有研究的不足?论文作者在后面给出了解释,“可感知的公平是司法追求的目标,个人公平观对于社会公平的实践也有着相应的影响”。最后推导得出,该文要探讨人们在微观和私人生活领域中的公平观,理解“公平”的价值。

四、已有研究存在内容分歧

这一情形说的是,在特定内容的研究上,众人存在分歧,尚未达成共识。这里的分歧,可以是概念内涵等理论问题的争议,也可以是针对某个现实现象而存在的不同观点。因为存在多种观点,共识尚未达成,所以需要从这些内容分歧出发,逐一做出澄清。

理论层面的争议,可以借助《社会学视域下的五种数字观》(《社会学研究》2023年第4期)一文来说明。该文研究的是“数字观”,但是“数字概念的理论开发还十分薄弱。在当前相关文献中,‘数字’的所指模糊且混乱”,所以需要从内涵混乱这一分歧出发,系统分析“数字”的内涵。现实现象的不同观点,可以借助《如何助子成龙?——家庭教养方式对优质高等教育获得的作用》一文(《社会学研究》2023年第5期)来说明。在“如何助子成龙”这个实践问题上,历来有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社会上成功人士的后代更容易取得成功。有人则通过考察劳工家庭子女,认为来自民间教育的文化性情有助于子女培养学业成功的驱动力。上述内容显然存在分歧,由此决定了“家庭教养方式是否能够改变孩子的教育资源与机会”的研究必要性。

五、已有研究观点存在偏误

这一情形说的是,以往研究对特定问题所得出的观点不一定正确,甚至存在误区。这些存在偏误的观念,既然出自特定的文献,自然也是对应文献内容的一部分,因而属于从内容层面做文献批评的情形之一。

《西方人类学产权研究的三种路径》(《社会学》2016年第2期)一文的文献批评,就属于此类情形。在论文作者看来,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社会实践,只要涉及社会转型、经济改革、现代化、全球化等主题,“产权”都是无法回避的重要内容。尽管“产权”很重要,“但学界仍缺乏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产权形态的准确描述和解释”,这是该文的文献批评。论文作者之所以这样评价已有研究,其依据是“许多论述存在对第三世界国家和西方工业社会产权体系的误读”,受上述偏误的影响,相关的产权政策也造成一定的负面社会后果。这就引出一个教训,不能简单地从经济、政治等单一维度理解产权问题,而需要将其置于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进行研究。而这篇论文,就是要呈现西方人类学领域对“产权”所做的多维度度研究成果,从而对已有观点做出纠偏。

六、局限于局部理解,未充分理解“整体”内容

这一情形说的是,已有研究对特定主题的理解不够全面,一叶障目,存在片面的理解或解读,没有呈现对应研究内容的全貌。

《风险的二阶观察及其限制——卢曼风险社会学理论探析》一文(《社会学研究》2023年第5期)的文献批评,就属于此类情形。它研究的是卢曼的风险理论。该文作者认为,“当下关于卢曼风险理论的诸多研究并不足以让人信服”。比如,一些研究仅讨论了卢曼风险理论的某个观点或片段,缺乏系统深入的梳理和说明。还有一些研究虽然对卢曼风险理论的观点做了深入探讨,但只涉及卢曼风险理论的某一部分而非整体。更重要的是,目前存在一些有关卢曼理论的偏见,“卢曼的同事与学生尽管写下了关于卢曼风险理论迄今可能最精彩的述评”,但也没能有效廓清相关偏见。因此,不管是为了弥补“局部研究”的不足,还是澄清实际存在的偏见,都需要对卢曼的风险理论做出全面回顾,充分理解其“整体”内容。

七、论证框架存在不足

这一情形说的是,已有研究在分析论证某个问题时,其所依托的论证框架存在缺陷,使得依据此框架所得出的研究观点,也可能存在明显不足。由于论证框架关系着论文内容的设计与安排,论文内容的实际安排体现着特定的论证框架,是论证框架的直观呈现,因此,上述不足同样属于内容层面的文献批评。

《关系工作与价值生产:酒吧营销的劳动过程分析》一文(《社会学研究》2023年第4期)的文献批评,就属于此类情形。该文研究的是“酒吧营销”。由于“酒吧营销”是休闲娱乐产业的一部分,所以该文实际的文献综述,围绕“休闲娱乐产业劳工的劳动过程与劳资关系”而展开。论文作者首先提到,劳工社会学有关休闲娱乐产业的相关研究延续了布洛维的观点,将“管理”作为“控制”的一种柔性、合意的面貌纳入劳动过程中加以分析。但是,这些研究“未突破以工作场所中资本-劳工的对立为预设的刻板叙事框架”。也即,论文作者认为已有研究的论证框架存在缺陷。在她看来,休闲娱乐产业这类体验经济中,人们早已进入“花钱买体验”阶段,消费者自己就是体验感的生产者和创造者,顾客消费的产品不等同于劳动者提供的服务,两者之间存在更加复杂多样的关系。这就需要调整论证框架,考察“作为一种情感商品,‘体验’的特点与生产方式如何形塑了劳动过程,又对生产关系产生了什么影响”。

八、对主题(主体)异质性关注不足

这一情形说的是,研究主题及其所指向的群体(主体)本身存在多样性或差异性,但以往研究对这些异质性讨论不足,只关注到对应主题或主体的某方面内容,而忽视了其他重要方面的某些内容。这就需要做出拓展研究,弥补上述不足。

《就业技能与职业分化——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差异及其社会后果》一文(《社会学研究》2023年第5期)的文献批评,就属于此类情形。该文研究的是农民工群体的就业/职业问题。论文作者一方面承认,学界高度关注农民工群体职业分化问题,另一方面又说,已有研究“对农民工群体的技能分化却鲜有讨论”。客观地讲,学界高度关注的“农民工群体职业分化”,其实已经涉及主题(主体)异质性,即不同的农民工实际就业情况并不相同。目前鲜有讨论的“技能分化”,则是“职业分化”的进一步分化,也可以视为研究主题的进一步缩小。主题(主体)的进一步缩小,意味着后续的研究内容也将更加聚焦,即继续关注农民工群体内部的“技能”分层,验证农民工群体在就业技能上是否出现结构性变化,高技能劳动力和低技能劳动力是否在就业质量上呈现显著的差异。相应地,也就意味着已有研究内容忽视了一些应当研究的方面。

九、小结

以上便是从内容层面展开文献批评的八种情形。当然,这既不是说做文献批评时,只能从“内容”层面展开,也不是说其他层面的研究不足不得与“内容”一同出现。而是说,从内容层面展开文献批评,对普通作者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任何文献批评都是对已有研究(文献)现状的评价,普通作者对现状的准确把握,离不开对研究内容、文献内容的整体理解。另一方面,即使从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等层面做文献批评,也往往首先需要领会已有研究的内容及其观点。只有对内容及其观点有所质疑,才会进一步思考为何内容或观点会这样,最终引出对已有研究视角、已有研究方法的反思。

作者:刘小华(科研写作研究所编教研总监)

关闭窗口
   
  科研知识 更多>>
· 文献综述部分评述已有文献的三种...
· 让论文“有深度”的三个论证策略
· 借助文献批评寻找空白创新的八个策略
· 别中招!学位论文写作30忌!
· 不写论文的四个理由
· 如何高效读文献?实现无痛写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