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培训

教学科研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读者培训 -> 教学科研 -> 正文

论文创新性的四个写作技巧

作者: 发布日期:2025-11-03

很多作者经常会出现论文内容观点创新性不足的问题,即便是手里有着一个极具创新性的选题,最终写出来的内容也会不可避免地出现这一问题。为此,我们这里结合一些C刊论文,总结了几点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如何提高观点创新性的技巧,以帮助大家提升论文内容质量。

一、主动“制造张力”,让观点有冲突感

普通观点往往是“顺理成章”的,而创新性的观点往往源于矛盾、反常或悖论。所以,我们可以考虑在论证中主动制造张力,来让自己最终的研究观点有冲突感。所谓“制造张力”,指的是有意识地凸显自己的研究内容观点与既有预期、常识或理论之间的矛盾。

当然,这也不是说要刻意制造矛盾,而是在论证的过程中引入冲突感,让自己的观点在对比、反思和挑战中更具独特性。因为当论述仅停留在平铺直叙或普遍认同的层面,所得出的结论往往也会流于常识。而当我们在论述的过程中不断发掘已有研究存在的局限、遗漏或其之间存在不一致时,便会赋予自己的论证以更高的深度或见解。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揭示潜藏的对立关系和未被注意到的差异,使自己的研究与已有研究观点或普适性的总结拉开距离,避免观点陷入人云亦云的常识化或通识化的窠臼。

比如,职业教育在很多人的观念中“低人一等”,这也导致作为职业教育高移的新形态——职业本科教育,普遍面临社会认同度低的危机。但在《职业本科教育“认同危机”的积极理解及突破之道——社会认同理论的视角》(《中国高教研究》2023年第6期)这篇论文中,作者基于社会认同理论的视角却提出了一个反常的观点:将“低认同度”视为人民群众“多元选择”“有利比较”“全面认识”,而非“消极抵制”的结果,并指出“认同危机”对于重建职业本科教育社会形象具有积极意义。这与我们大多数人对职业教育的看法明显有着的冲突,而这篇论文作者也便是基于这样一种冲突性观点的产出,实现了论文观点的创新。

二、从“描述现象”升级为“解释机制”

不少作者在写论文的时候,还会常常仅停留于指出“是什么”的层面,即呈现一个事实、一种关联或一个趋势。但仅止步于对现象或事件的罗列与呈现,往往得到的也只能是那些显而易见、普适性的结论,因为对于某种现象或某一事件,大家也都是知道的。真正的观点创新源于解答“为什么”与“如何发生”这一更深层次的问题,即揭示出现象背后的作用机制、内在动力和特定条件。因此,如果我们主动追问某种现象或事件背后的逻辑关系、内在动力和条件约束,那么论证的重心便会由浅层描述迁移到深层结构。通过这种论证过程的转变,就能够使我们的研究从“确认了一个已知的结果”转变为“发现了一个未知的过程”。

比如,同样是对“小镇做题家”这一现象的研究,《阶层流动“内卷化”视角下的“小镇做题家》(《理论观察》2023年第11期)这篇论文只是从“内卷化”理论的角度,对“小镇做题家”的阶层流动背景是什么、渠道有哪些、流动选择偏好是什么进行了描述性分析,整体内容停留于对现状的介绍。而反观《“小镇做题家”现象的透视与解析》(《中国青年研究》2021年第7期),这篇论文虽也先介绍了小镇做题家的生存现状,即“自我画像”,但之后则是将重心放在了他们的典型特征与生成机理分析上,最终得出“社会宏观环境引导性偏差、高校育人生态支撑性缺失以及个体社会资本先赋性匮乏,构成‘小镇做题家’自嘲现象的基本生成机理”这一观点,该观点明显更强调对“小镇做题家”如何生成的这一过程的论述,因此它是超出了的常识性认知之外的,因此相较于前面那篇论文而言,其观点明显是更具创新性的。

三、引入“边界条件”,限定适用的范围

如果论文得出的观点“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话,那么这也属于内容观点的创新性不足。比如,你研究的是“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但最终得出的结论,同中小学英语或其他学科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没有任何区别。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尝试引入“边界条件”的思路来避免内容观点创新性不足的问题。这一方法的核心在于,它能够让我们不再止步于提出一个宽泛的、普遍适用的命题,而是深入探究观点的适用范围与前提。通过明确观点“在什么情况下成立、在何种程度上有效、对哪些对象适用”,可以将其置于一个具体的、受约束的情境中进行审视。最终,研究结论因此变得更加精确、深刻且具有情境化的洞察力,不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空泛论断。

比如,如果我们要研究“博士研究生退学原因”,那么最终得出的观点也应限定在博士研究生这一群体之下,而非其也可作为硕士研究生、本科生等其他群体。在《坚持还是放弃?博士生退学意向的影响因素及其演变机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4年第3期)这篇论文中,作者最终得出博士生产生退学意向的原因是自我高估与学术低估间的认知错配、个体需求与供给现状间的供需失衡、预期设定与现实进程间的次序失控,而这些因素显然不会存在于本科生或硕士生这些群体身上,因为他们并未经历这些层面的内容。而对于这一观点产出的实现,即是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始终将其观点适用边界固定在了博士生这一独特群体之内。

四、视角移位,选用更新且适用的理论

一味使用那些在各专业领域内已经被广泛使用的理论,作为论文分析论证的视角/框架,也会导致创新性不足的问题。因为它们预先设定了研究的问题维度、分析路径以及可能的答案范畴,当我们套用那些已被广泛使用的理论框架时,容易陷入既定概念和逻辑结构的重复演绎,得出的结论常与已有研究区别不是很明显。因此,我们在分析问题时,尽量引入那种在领域内尚未广泛应用、但对自己的研究问题具备较强解释力和启发性的理论视角。这不仅仅是换了一种分析视角,更是改变了分析问题的基本维度、关注的因果机制,从而使最终的观点带有探索性和辨识度。

比如,关于“陪伴式AI用户体验”,已有学者分别基于社会交换理论(《My AI friend: how users of a social Chatbot understand their human–AI friendship》)、社会支持理论(《Exploring relationship development with social Chatbots: a mixed-method study of Replika》)对其进行了研究,但这两个理论已被提出近半个世纪或半个世纪有余,已在教育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中被广泛应用。因此,若仍使用这一过于久远的理论视角,不免会对研究观点的创新性有所影响。而在《基于情感三层次理论的陪伴式AI用户体验研究》(《情报理论与实践》2025年网络首发)这篇论文中,作者即是采用了一个更新的理论视角——情感三层次理论,该理论是在本世纪初由D.Norman提出。在满足了这一理论视角更新的基础上,作者提出其更能弥补已有研究“对情感认知的层次性演进机制阐释不足”的问题,因为它将用户体验分为本能层(直觉反应)、行为层(使用体验)和反思层(深层认知)三个维度,能够从多层次深入考察用户与陪伴式AI的互动规律。

五、结语

综上所述,提升论文观点创新性并非依赖宏大理论建构,而是取决于我们对分析过程的精细把控。通过主动制造张力、深挖内在机制、界定适用边界及移用新颖的理论视角,都能够帮助我们有效打破思维定势,将常识性认知转化为具有辨识度的新观点。

作者:胡乐浩(科研写作研究所编辑教研二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