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任何研究中,方法论都很关键。研究方法论让读者能了解研究人员做了什么,如何做的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做。不过,许多质性写作中,方法论部分更像一个“黑箱”,只提供了有关研究是如何开展的少许细节,且通常这些方法论部分的细节仅仅包括了研究参与者的人数和研究人员采用的质性方法。莫妮卡·亨宁克,英格·哈特和阿杰·贝利的《质性研究方法》中对质性写作中的方法论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以便让读者更加清晰在方法论层面需要注意的内容,使研究更为科学和严谨。
一、质性研究中方法论的功能
研究方法这部分具有多重功能,有助于读者:第一,了解过程。报告应详细介绍研究过程,说明研究人员所做的决策与采取的步骤,以确保科学严谨性。第二,评估质量。读者可以根据方法论的内容来判断研究质量。如果报告中没有足够的方法论细节,读者就难以评估研究质量或验证研究结论的效度。第三, 诠释结果。方法论提供了重要的细节,读者基于这些细节来诠释研究结果,并了解研究的局限性。第四。重复研究。其他研究人员了解了详细的步骤信息,就可以在相同或不同的背景下复制研究过程。
二、质性研究的方法论的内容
研究方法论至少应包括:研究在何地开展(例如研究背景),围绕什么人开展的研究(例如研究对象),研究是如何开展的(例如研究设计、采用方法和数据采集过程),数据是如何分析的以及研究的局限性。检验研究方法论部分是否合格的方法,就是请其他人阅读这部分内容,然后问他们是否能按照文本提供的信息重复研究人员的研究过程。
接下来展示质性研究的方法论部分应当包含的内容
1.研究背景(何地)
(1)研究在何地开展?(国家、州、地区、城市等)
(2)研究地点是如何确定的,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研究地点?每个研究地点有什么特征?(人口、设施等)数据是何时采集的?
(3)研究是否有合作者,他们参与了哪些工作?研究设计(如何?)
(4)研究设计是怎样的?(案例研究、纵向研究、不同方法的组合等)研究设计为什么适宜本研究?
2.研究对象(谁)
(1)研究对象是谁?他们有什么特征?为什么他们是适宜的研究对象?数据采集方法(如何?)
(2)研究人员选择了哪些方法进行数据采集?为什么?说明每种方法的适宜性。每种方法分别采集到了什么类型的信息?
(3)不同类型的数据在实现研究目标时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数据采集过程(如何?)
(4)实地调研时是否使用了助手?助手们有什么特征?实地调研的助手是如何培训的?
3.参与者招募
研究参与者们是如何招募的?说明这些招募方法的适宜性。完成了多少次访谈/讨论?说明访谈/讨论的次数是否得当。
4.访谈和小组讨论
(1)研究工具是如何制定的?(与合作者商讨,基于文献等)
(2)研究工具的试点情况如何?做了哪些调整?
(3)研究工具中包含了哪些问题?是否在报告中收录了研究工具?
(4)数据是如何记录的?(记录者、数码录音)
(5)谁是采访者/主持人?使用了何种语言?
(6)转录和翻译(如有必要)是如何进行的?
(7)在数据采集过程中遭遇了什么样的伦理问题?它们是如何解决的?
(8)在数据采集过程中遭遇了什么样的困难?
5.参与式观察
(1)观察了哪些人和事?研究人员在观察时的参与程度如何?
(2)观察地点是如何选择的?为什么选择这样的观察地点?
(3)进行了多少次观察?
(4)如何记录观察内容?
(5)谁负责进行观察?为什么?
(6)观察过程遭遇了什么样的困难?
6.数据分析(什么和如何)
(1)研究人员如何准备数据用以分析?(转录、翻译、匿名化处理等)
(2)研究人员采取的数据分析途径是什么?(扎根理论、主题分析、内容分析等)
(3)为什么选择这一分析途径?
(4)研究人员如何分析数据?(步骤、程序等)
(5)结论是如何验证的?
7.数据质量和研究局限性
(1)研究人员所采集的数据有什么优点和不足?
(2)研究的局限性何在?如何使研究局限性最小化?
(3)研究的局限性如何影响到研究结果?
三、总结
方法论的细节程度取决于研究的受众和研究目的。例如,学术型受众通常期待了解更多方法论方面的细节,而政策制定者们通常只需要了解方法论。概况,因为他们对研究的兴趣主要集中在研究结果和意义两方面。学术期刊对字数的限制和指定的框架结构都会影响方法论的细节容量。不过,即使有字数限制,研究人员仍然可以简练地表达与方法论有关的许多信息。
白玉盼(科研写作研究所编辑教研二室见习学术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