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作者进行完论文的正文写作之后,论文写作的过程也进入了尾声。可能许多作者写到论文结尾的时候,经过长期的论文写作已经进入了十分懈怠的状态,心里想着:“反正正文都写完了,结论如何无关紧要,随便写写就好了。”殊不知这其实是一个十分错误的认识,有许多的期刊编辑在审稿的过程中有着先看结论的习惯,可能编辑看完题目、看完摘要,就要跳到后面去看本文的结论。如果此时一个草率的、简陋的结论呈现在编辑面前,很容易给人造成不好的审稿印象,影响论文的发表。
但结论想要写好也不简单,可能作者耗费许多心力写出的结论,因为未能体现出论文创新点,建议与正文关联不紧密等等问题,反而取不到给自己论文加分的效果。为此本文将从结论的基本理解、结论的规范形式两个方面来回答读者在结论写作中遇到的问题。
一、结论的基本理解
结论是论文研究结果的集中体现,是论文三要素(问题、方法和结论)中的第三个,在结论中需要针对研究问题给出自己的回答。对于不同的学科而言,结论的形态有所不同,结论的规范性也各有差别:
(一)自/农/医/工类学科:此类学科主要通过实验/数学/系统等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其研究观点在事先是未知的,通过假设预设研究观点。其结论形态为“结果推论,回答问题”,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类论文中并不总是会有结论,相应其结论的规范度也不高。
(二)社会科学
1.定量方法:定量研究其研究观点在事先往往是未知的,也是通过研究假设预设研究观点。其结论形态为“结果推论,回答问题”,这类论文常常总是会有结论,其结论的规范度也比较高。
2.定性方法:定性研究作者在写作之前其实清楚其自身的研究观点,但作者需要假装观点未知,通过定性研究进行观点推导。其结论形态为“观点推论,回答问题”,定性研究的论文结论部分也是必须要有的,但其规范度比起定量研究稍有不足。
(三)人文科学:人文科学作者主要通过思辨方法进行研究,其研究观点在事先已经知晓。结论形态为“观点重申”,这类论文也常常会没有结论部分,所以其结论规范度是比较低的。
通过上面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社会科学往往需要写结论,且其规范度也比较高。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不是必须要写结论的,其规范度也有所欠缺。但在本文中,建议各类学科都进行结论的写作,尽管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没有写结论的硬性要求,但有一个规范的结论总会比没有结论的文章更容易赢得期刊编辑的好感。
二、结论的规范形式
在正式讲解结论的规范形式之前,需要先回答两个问题。第一,能不能不按规范的方式写结论?本文提出的结论规范是一套严谨合理的写作规范,在期刊编辑那里就算不能给论文加分,也绝对不会减分,建议论文作者按照规范的方式写结论。第二,结论为什么难写?结论是对前面研究问题的回答,文章的研究问题是否规范会影响到结论的写作。同时,抽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不足也会导致作者写不出结论。下面将分学科讲解论文的逻辑要素。
(一)自/农/医/工类学科:内容总结、数据结果推论(可以没有)。此类结论没有固定结构。
(二)社科—定量:内容总结、结果理论推论(一致性)(创新性)、结果政策推论、研究局限与未来方向。
此类论文的结论最具规范性。在此处特别解释一下“结果理论推论”,指论文作者在结果写作中需注意文献比对,找出与其他学者相一致的观点、再指出本研究丰富了、发展了……谁的观点(即创新之处)。
(三)社科-定性:内容总结、观点理论推论、观点政策推论。
(四)人文-思辨:内容总结、观点重申。此类结论没有特别固定的结构。
三、总结
研究结论的写作是论文创作的最后一步。一个严谨规范的结论,能够总结全文内容,展现本文的创新之处,提出具有新意的研究建议,从各个方面为论文读者展现文章的优势所在,是论文能够得以发表的点睛之笔。希望本文可以为读者的论文收尾带来一定的帮助。
作者:宋转坤(科研写作研究所编辑教研一室见习学术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