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事开头难,论文也不例外。本文主要介绍的是整体的开篇布局,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众所周知的难题”型布局
这类文章一般是这样的:大家都知道有个A现象,但是现有的理论解释起来都不够给力。今天,我们的论文就是要构建一个新理论,修改一个旧理论,使得这个新框架不但可以解释旧理论能解释的东西,也能解释旧理论解释不了的东西。
2.“被忽视了的难题”型布局
其实很多时候,大家并没有发觉有的事情是个问题。所以有的文章是这样布局的:大家每天都看到现象X,我知道你们对此已经习以为常了,但是你要是仔细看,会发现里面有问题需要解决,因为我们现有的理论其实解释不了X。
3.“发现了新的难题”
“我们大家以前觉得事情是会这样发生的,但是我们可能错了。我现在发现一个新的实证现象X,跟现有理论是矛盾的,但是没有关系,我构建了一个新理论可以解释X”。这个布局一般出现在案例研究中,但是也有困难。
因为出自一个案例或几个案例,那么别人可以怀疑是不是个例和特例。况且,普通的作者对于这个实证现象的背景未必熟悉,所以读的时候可能不觉得这是个大不了的事,所以需要作者概括出自己这些案例的普适意义。
4.“难题其实没被解决”
这种布局比较少见,本质是说“大家觉得现在这个问题被解决了,但其实没有呢,我这篇文章来告诉大家是怎么一回事”。这种文章也不好写。第一,你得教育读者,“其实你们对理论的理解不深”。第二,你得告诉读者,因为这些理解不深,这样的理论会导致一些他们之前没意识到的问题。
5.“补充解释”
这种套路并不激烈地冲击现在有的理论,但是提供一个新的角度。总的布局就是说,“现在理论确实能解释很多,但是我们这个新理论做得一点也不差,甚至某种程度更好,所以现有的理论不是唯一解释这个现象的理论”。
6.“关键证据”
有的理论其实看起来已经很完善,但是其实一直缺乏一个关键的证据。这类布局的难点是,第一大家未必觉得证据缺乏,第二是如果真的缺乏,说明这类的数据可能真的不好找,第三是这些重证据的文章在当今社科重理论的风气下,比较难发。
7.“理论有问题”
这种布局的套路一般是这样的:如果你仔细研究,就会发现现有的理论有互相矛盾、概念不清的地方的。没关系,我这篇文章会帮你厘清这些头绪。这种布局其实非常常见,但做得非常好的少。
8.“理论的拓展”
这种布局套路是说,“我们现有理论很好,但其实可以更好,如果用在现象X的话,其实连以前不能解释的X,也能被解释了”。
9.“理论竞赛”
“现在有一个新现象X,我们同时有两个理论Y1和Y2可以解释,但是结论有冲突。我可以告诉大家,到底哪个理论是对的和为什么。” 这种套路也非常难使用,一般来说对理论功底的要求比较深。
10.“假命题”
“以前的文献觉得Y一定导致X,或者觉得Y一定不导致X,其实我们没必要这样两分地去看问题,我有个框架可以解释这个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