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推广已经成为高校图书馆服务的新常态,在多媒体资源建设背景下,电影及影视作品在阅读推广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受到重视。但是迄今为止,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思路仍停留在以影视欣赏带动书籍的阅读推广上,而且以经典电影和经典图书的阅读推广为主。2016年,北京大学图书馆举办了以电影艺术为核心的立体阅读推广品牌活动,致力于发现、推介、研讨和深度阅读最新的好电影,将目光锁定优秀的青年导演电影、学者电影(论文电影),邀请电影学者与专业影评人齐聚一堂,分析电影语言与电影的叙事艺术,展开对电影艺术的立体、深度阅读,让读者在活动中学习阅读电影、学会欣赏电影艺术,开拓了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的新领域、新方向。
把图书馆打造为推介好电影的文化重地
电影在校园师生精神生活中已扮演起重要的角色。在图书馆开展的常规服务中,"影视欣赏”业务也广受欢迎。但大部分活动的目的是以电影的阅读欣赏推动书籍的阅读,并未认识到电影本身的艺术魅力及其深刻的文化内涵、社会批判价值对于大学生精神成长的深远影响。基于此,北京大学图书馆决定举办以文化电影的阅读推广为核心的品牌活动。通过举办电影展映及导演见面会系列活动,以及 “影评人进北大”系列讲座,尝试将学生平时难以接触到的好电影引入校园,并在活动中引导读者学习深度阅读电影的知识,提高读者对电影艺术的欣赏能力。
北大图书馆“电影艺术的阅读推广活动”致力于发现、推广未公映的好电影,将有深度、有思想但又因为各种原因难以搬上大银幕的青年导演电影、学者电影、论文电影带进校园。同时,考虑到读者在观赏电影之后会产生对电影背景、电影的产生过程、电影主题思想等相关问题的知识渴求,宣推小组特意邀请导演及制作团队、专业影评人和电影文化的研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分析镜头语言、解读电影叙事的技术、品评电影的历史内涵及现实意义、了解电影背后的故事。让读者在活动中学习阅读电影、学会欣赏电影艺术。同时,把图书馆打造为推介好电影的文化重地、学习电影阅读的第二课堂。
电影艺术阅读推广活动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发现、展映、推介好电影系列活动,另一个是影评人进北大系列活动。在发现、展映、推介好电影系列活动中,主要选取富有文化内涵、值得探讨的艺术电影进行展映,其中包括First青年电影展上获奖、获得提名的影片,也包括学者拍摄的“论文式电影”。在影评人进北大系列活动中,邀请到了李洋教授、戴锦华教授与电影学者王昕。每一期活动,宣推小组通过学校主页、图书馆主页、微博、微信公众号、实体活动海报等渠道进行宣传,保证活动的参与度。
2016年推介的优秀青年导演电影有三场:
第一期:电影《河》放映及导演松太加与李洋对谈(2016.05.25)
放映藏族导演松太加的新作《河》,并邀请其与北大艺术学理论系主任李洋对谈,共同探讨《河》这部电影所呈现的东方式亲情,以及人际的阻隔与沟通、凝固与流动。观众就剧情细节、幕后故事、小女主角的表现等和摄影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第二期:电影《八月》放映&主创交流活动 (2016.10.14)
本期选取了青年导演张大磊的作品《八月》进行放映,并邀请到专业影评人王昕与之对谈。这部富有导演个人色彩的电影带给现场的观众诸多回忆与感动。并让同学们得以近距离接触导演,了解到电影拍摄前前后后的幕后故事。
第五期:《造化》放映&主创交流活动(2016.10.27)
本次活动放映了2016 First最佳短片《造化》,并邀请到导演于镭与专业影评人王昕,让大家了解到一个业外人士制作一部电影过程中的诸多细节:准备工作、设计剪辑、拍摄花絮、资金支持等等。
这三场电影推介活动焦点放在青年导演拍摄一部电影的前前后后,导演分享给读者电影制作的故事:从构思到剧本,再到筹拍、拍摄与后期剪辑等等。而读者与专业影评人也在看完影片后第一时间给予导演反馈。图书馆不仅成为多媒体放映的场所,更是一个电影艺术生产者与接受者的交流空间。
此外,图书馆还举办了两场具有学术深度的电影活动,努力将电影的学术价值最大化:
第三期:纪录片《福柯》放映&主创交流活动 (2016.10.15)
本期邀请了首都师范大学汪民安教授,并放映了他的新电影《福柯》。汪教授的这部电影像是一篇学术论文,表达出福柯思想的三个关键词:“人之死”“权力/知识”与“自我技术”。汪导与对谈嘉宾戴锦华老师的交流也妙趣横生,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了法国哲学家的思想。这一期的活动充分体现了电影在学术传播上的力量。活动参与读者四百多人,还获得凤凰网直播的诸多线上观众的积极互动。相对于专业的理论书籍,这部电影用视听语言,更加清晰简明地概述了福柯复杂的思想体系,让更多的人在观影与听讲中领略到这位哲学家的思想魅力,给普通读者提供了一个更易进入其理论的途径。
第四期:纪录片《人类》放映及导演见面会 (2016.10.21)
播放了法国著名摄影师、导演扬恩·亚瑟-贝特朗的新作《人类》,并邀请到导演本人与北京大学的戴锦华教授及北京大学法语系主任董强出席,让热爱电影和摄影、关注人类生存境遇的师生们近距离地与大师交流。
电影是一种综合的艺术,欣赏这门艺术需要了解电影赏析的知识、了解电影理论、会分析电影的镜头语言、会解读电影的叙事技术;要深度阅读一部影片,还需要了解电影的历史背景、导演的艺术理念以及电影细节中所蕴含的现实批判意义等等。影评人进北大系列活动就是为了让读者更好地阅读电影、理解电影艺术而举办的讲座。2016年北京大学欧盟影片展映季,北大百年讲堂播放了一系列优秀影片,其中两部影片备受热议——大屠杀题材的《索尔之子》与获得第69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的影片《我是布莱克》。宣推小组抓住时机,举办了解析当时最受校园热议的这两部电影的讲座:
第二讲:西方大屠杀电影的历史与争议 (2016.11.15)
为了深入理解影片《索尔之子》历史内涵,邀请了李洋教授作了专题讲座,梳理影像记录中的大屠杀历史,讲解镜头语言之下的大屠杀话语与不同影片暴力描写所引发的争议。
第三讲:魔镜或碎窗——肯·洛奇与《我是布莱克》(2016.11.25)
本期邀请到戴锦华教授,深入剖析了该影片的镜头语言以及导演的艺术风格,让读者认识到本片对于社会底层的“不带有同情的凝视与关怀”。
举办电影文化讲座时,宣推小组不仅抓住校园热点,探讨具体影片的内涵,还注重电影文化外延的探讨,活动之初就邀请到了中国电影资料馆事业发展部副处长沙丹,探讨电影与城市的关系:
第一讲:从电影北京到北京电影——一个新影像城市的崛起(2016.03.25)
本期邀请到电影史研究者、影评人沙丹以中国电影百余年的发展历史为线,讲述了“被摄入镜头的北京”“作为故事背景的北京”到“北京气质主导的北京”以及“电影城市北京”的影像城市北京的嬗变过程。
在征得导演和嘉宾同意的情况下,宣推小组将每一期活动录制成视频,并放到图书馆多媒体资源库中,方便读者在线随时访问浏览。在开展讲座之余,还延伸推荐一些相关主题的图书,将活动的边际效益最大化。
以影视欣赏带动书籍的阅读
“电影艺术的阅读推广”活动通过展映最新创作的青年导演电影、学者电影和举办专业影评人讲座,让电影艺术的创造者、生产者与受众和研究人员齐聚一堂。读者不出校门就能看到最新的好电影,接触到电影行业的一线从业人员,并在活动中学习到专业的电影理论、电影文化、电影艺术批评赏析的知识——可谓既见到蛋、又见到下蛋的鸡,还了解到怎么下的蛋;而电影生产者也借机宣传了自己的作品,了解到观众的评价和反映,并能和专业的研究人员面对面沟通。可谓一举多得,广受好评。
以电影艺术为主导的阅读推广活动填补了阅读推广活动在该领域的空白,具有开创性。活动中对一些文化关键词的探讨也在参与活动的读者心中栽种了新的阅读兴趣,对于推动相关主题的书籍的阅读也大有裨益。电影这种大众喜闻乐见的叙事形式很容易受到受众的喜爱,我们举办的每一期活动都座无虚席、广受学生欢迎。相对于世界读书日或读书节的活动,该活动不受时间的限制,可自主调节,易于周期性长期坚持并形成品牌效应。可以说,本活动对于推动全民立体阅读、拓展全民阅读的广度、发掘全民阅读的深度具有借鉴意义。
在图书馆的一系列电影艺术宣推活动引导下,有相同爱好的读者聚在一起观看影片、展开讨论。图书馆被构建成为一个交流研讨、进行电影艺术批评的空间,同时也成为电影艺术、电影文化宣传的一个先锋阵地。对于图书馆空间服务的创新也富有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