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阅读的开展,给图书出版带来了机遇。全民阅读是提倡更多人看书,而出版人的任务是出书,读书的人多了,出的书不怕没有人看,这对出版人来说不是一件好事吗?但全民阅读提供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往后,出版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出版人对全民阅读适应不适应,提供的产品是否符合读者需要,这都是出版人将面临的考验。
其实,做好图书出版工作本身就是全民阅读规划当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全民阅读不是看着人家阅读,出版人要为推进全民阅读做出自己的贡献。出版人最大的贡献是什么?就是为读者提供好书。怎么提高全民阅读水平,从源头上保障全民阅读质量?这对出版人来说也是一个考验。所以全民阅读对出版人来说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项任务。我们要努力认清全民阅读与图书出版的关系,认清每一位出版从业人员的责任。
为了更好地尽职尽责,出版社应从三方面调整出版思路。
第一,要更加重视主题出版,满足全民阅读组织、开展活动的群体性需要。唱响时代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巩固主流意识形态,是中国出版业的特色,也是出版工作者肩负的使命和任务。
主题出版在我国有一个发展过程。前些年提倡“唱响主旋律、坚持多样化”,近几年明确提出“主题出版”。主题出版不仅是党交给我们的光荣任务,也是出版社应该重视的重要出版资源,针对主题出版的问题应进行积极的探讨。
目前主题出版取得了很大成绩,应当充分肯定。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形式过于单一,对主题出版的理解也过于狭隘,有人认为封面是红的就是主题出版,有人认为颂扬社会主义好就是主题出版,有人认为主题出版不是给读者出的,是为领导出的。像有的编辑说:“领导,你要的书我给你出了,你交代的任务我完成了。”出版是面对读者,书不是做给领导看的,主题出版也一样。另外,现在的主题出版还存在数量偏少、资源利用不够,甚至资源浪费的问题。所以出版社需要加大对主题出版的重视,进一步提升内容质量、调整出版形式,将思想性和艺术性更好地结合起来。重视主题出版,不是把主题出版当作口号、当成形式、当成不得不做的事情,而是要让主题出版真正走向市场,发挥作用。
什么是主题出版?从宽泛的角度理解,我认为,凡是能给社会提供正能量的作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图书、宣传核心价值观24个字中每一个元素的,都是主题出版,包括国外题材的作品。去年我带中国作家采访采风团到南海去采访采风,回来后我们通过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三沙,蔚蓝的绽放》这本书,还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个人诗集《美丽三沙行组诗百首》,这都属于主题出版。主题出版的形式是宽泛的,内容也非常宽泛,只有更加宽泛的拓展,才能与日益开展的全民阅读活动和广大群众的需要结合在一起。
全民阅读是群体性的活动,并不是所有书都适合大众阅读——大众需要阅读面广,能够大批订购的图书——经常有人或单位购买上百或上千本图书给特定的群体看,比如有的省或部门一次就要500本或1000本,有的演讲活动或读书会会给读者发几十本或几百本,这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发行渠道。类似的全民阅读活动是经常开展的,大家可以尽量使主题出版更加适合这种需要,从内容和形式上把主题出版做好。
第二,注重出版物质量,包括内容质量、编校质量、装帧和印刷质量,满足读者阅读精品的需要。近几年,随着出版规模不断增加,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出版物数量第一的国家。据统计,2016年我国出版图书达40万种,但我们的出版质量如何?不能不让人忧虑。我们都知道,有一些质量不合格的电缆混迹在西安地铁三号线中,那有没有不合格的图书混迹在图书市场之中呢?答案是肯定的,出版界确实存在着“萝卜快了不洗泥”的状况,有些图书在内容质量和编校质量方面不过关,还存在印制和装帧方面的问题,有的书一翻页就掉了,这些问题影响很恶劣。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物质检中心每年都会对全国出版的图书进行抽查,每次都查出不合格产品。
在出版形式方面,有些编辑过于注重装帧设计,注重高大上的表现形式,反而给阅读带来了很多不便。记得邓小平夫人卓琳曾说,每次都要去掉封皮才能看书。有的领导也说,太厚的书拿着看很不方便,有的人看书时甚至要拿刀子先把书切开。大众图书,特别是面向全民阅读的图书,同时注重应该庄重朴实、贴近读者,出版社更应该出版这样的图书。并不是说不能出版精装书,不能出厚重的图书,但是如果目标群体是大众,就要避免这种情况,图书应该适合人们阅读的习惯和需要。很多出版人搞装帧设计时喜欢加腰封,加一个金腰带,说一些大话、空话,搞名家推荐、内容简介等,其实完全没有必要,本来封面设计得很好,加个腰封反而把封面盖住了。人们一般看书时都要拿掉腰封,既麻烦,又浪费资源。
第三,拓展多种出版方式,注重新旧出版形式的融合,适应读者多样阅读需求。现在大众的阅读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从纸质阅读过渡到同时注重电子阅读,电子阅读已经成为新的阅读方式。
面对这种情况,我提出了一个“全阅读”的概念,即既要提倡纸质阅读,又要提倡网上阅读,因为两者是互补的。网上阅读可以扩展思维,感受八面来风的效果,获得很多的信息;纸质阅读是深度阅读,一般来说,纸质图书都是人类知识经验的结晶,有的是多年磨一剑的经典,就像《红楼梦》。就阅读方式来说,网上阅读更便利,纸质阅读更厚重。
现在手机上网非常方便,随便一点就能浏览各种信息,有的APP还能针对个人兴趣提供精准的推荐,但是阅读纸质书时淡淡的书香也是一种享受,两个不能互相代替。总之,读者的阅读方式确实越来越个性化,有的年轻人就喜欢网上阅读,在网上也可以去网上图书馆深度阅读。所以出版社要适应读者需要,提供多种出版方式。我个人觉得,如果是传统出版社,还是应该多做传统出版,因为在传统出版上我们有优势,可以在多出纸质图书的同时兼顾多种形式的出版;如果是新成立的出版机构,因为“应运而生”,最适合用新形式拓展,就不要再出纸质图书了,直接介入新媒体出版。
有人担心纸质图书的命运,我认为,纸质图书会长期存在,与人类共存亡,只不过地盘会越来越小,越来越精。比如说,过去在电视普及的时候,我们说广播完了,在互联网普及的时候,说电视要完了,但是,即使互联网的使用量达7亿多人,电视和广播也都有了新的发展,我们在出租车上就能听到各种广播,所以说这种形式并没有消失,只是以更多元的方式与现代需求进行了融合。我再举一个极端的例子,过去多少年前,人们都是拿毛笔写字,毛笔是我们的通用书写工具,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便捷的书写工具出现以后,毛笔就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毛笔并没有消亡,而是作为展现书法艺术的工具保留了下来。这些都说明,图书不会消亡,而且从美国、德国、日本的情况来看,纸质图书不仅不会消亡,还有卷土重来的趋势。作为一个品种,它有一定的生存道理。总之,我们既要把传统出版搞好,也要把数字出版搞好,提高我们的综合竞争能力,适应读者多种阅读方式的新需求。
为了在全民阅读中发挥更大作用,出版单位还要在坚持两个效益的前提下,发挥自身文化企业的优势,回馈社会,多方位地参与公益活动。近十年来,出版单位在很大程度上参与全民阅读活动,就是以公益活动的形式开展的。面对全民阅读的公益出版的范围是很广的,具体有五个方面:
一、根据形势需要和自身实力制定公益图书出版规划。我们出版社每年都有自己的选题规划,每个编辑都有年度的出书规划,在规划当中,要确定哪些是公益出版。并不是说公益出版不以市场为导向,而是不以营利为导向。负责任的出版社,有社会责任感的编辑都会有这样的出版规划。
二、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从事公益出版活动。有的出版社、编辑专门从事公益出版,比如说有的出版社有专门的编辑从事“一带一路”图书的出版,这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公益性的出版。
三、认真完成国家出版基金或其他专项基金扶持的公益出版项目。我国每年都会提供出版基金来支持公益出版活动。支持的公益出版范围很宽,涉及少数民族类图书、文化积累项目等,也包括面向大众的一些出版物。我国设有国家出版基金办公室,专门负责专项基金项目的审批和验收。需要注意的是,国家出版基金必须在完成稿件以后才能申请,不能光报一个题目,还要按时完成出版任务。
四、组织参加慈善捐款与义卖。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我国出版界组织了多场慈善捐款与义卖活动,当时,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捐款约450万元,旗下的荣宝斋还组织画家进行义卖捐款,得到了黄永玉、范增等30多位书画界名流的响应,每个人都捐出了一幅作品进行慈善拍卖。我国其他出版单位也都积极地进行了募捐与义卖活动,为灾区人民献上我们出版界的一点爱心与温暖。
五、其他公益倡议及活动。这是我们出版社都广泛参与的一些活动,比如在世界读书日期间开展亲子阅读等丰富多彩的全民阅读活动,关注特殊群体阅读活动,为盲人阅读、老人阅读、留守儿童阅读服务,等等。这些活动都属于公益出版活动,是献爱心的一种活动,也是推广全民阅读的一种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