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手机上的图书馆APP,输入想要查找的图书名称后,可以看到书籍的库存状态,如果想借阅可以点击预约,如果有电子书则可以下载,若发现所查找的图书不在馆藏,还可以建议图书馆采购,当图书到馆后还能收到提示信息……这样的图书馆服务你想要吗?
7月4日,“新时代图书馆服务创新与智慧图书馆发展论坛”在郑州举行,来自全省高校和公共图书馆的300余名代表与业内专家,共同探讨智慧图书馆的各种可能性,开篇所言的场景只是其中设想的一种服务。
那究竟什么才是智慧图书馆?芬兰奥卢大学图书馆曾提出,智慧图书馆是一个不受空间限制且可被感知的移动图书馆服务。中国索引学会副理事长叶艳鸣则形象地概括为:“一个会猜想的图书馆,一个懂你心思的图书馆。”
叶艳鸣介绍说,过去十多年,传统图书馆迈向了数字图书馆,自助查询和借还书服务提高了借阅效率。近两年来,智慧图书馆成为图书馆界的热门话题,其引入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部分图书馆已开始进行相关探索。比如,采集读者行为数据和资源利用数据,对借阅榜单等有关数据进行大屏展示;一些图书馆的阅览室里,提供报刊杂志的纸质服务同时,还可以扫二维码下载电子版。
不过,在他看来,智慧图书馆是利用大数据将书、人、空间连结成一个信息生态有机体,通过对读者行为的数据分析,为读者自动推荐图书、推送资源。如今,人们的阅读呈现出碎片化特点。叶艳鸣表示,手机完全可以成为智慧图书馆的信息采集器,推动图书馆实现纸质和电子资源的管理和服务一体化,读者拿起手机就能享受电子资源、音视频资源服务,适应当下的生活方式。
“让图书馆成为‘口袋里的图书馆’,而不是到了图书馆才能享受相关服务。”一家提供智慧图书馆服务的信息技术企业负责人李良向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介绍说,在人工智能时代,过去单一的纸质资源管理模式,需要向纸质和电子资源统一管理转化,通过大数据为读者“画像”,进而提供针对性的个性服务,同时也让馆员能够及时掌握图书馆的运营和服务情况,便于改进工作,更好地服务读者。
郑州大学图书馆馆长姚武则为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建设提供了一个设想目标:读者不必去寻找资源 的地址,只要读者能够用自然语言描述出自己要找什么,不用提供关键词也不用进行相关的搜索,就能便捷地找到想要的资源。
今年4月,清华大学图书馆启动了通还智能小车,采用无人驾驶技术,用于校园内的日常图书通还服务,代替人工送还图书。论坛上,有专家就猜想说:“不远的将来,就像滴滴打车一样,‘滴滴还书’也未尝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