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大,很重要的是看它的图书馆大不大。图书馆大,说的是藏书量。藏书既包括经典著作,也包括各领域的最新著作及期刊。对于刚刚入门专业领域的本科生们,阅读经典著作是打牢基本功的必经之路;对于学者及研究生们,领域内的最新著作则对及时跟进最新发展,更新知识,及在最新研究基础上展开研究。
经典馆藏一般都能保障,差距在最新著作及期刊上。国外及香港的大学在这方面做得较好。在香港,一所大学一般有多个图书馆。除最主要的图书馆外,其他图书馆往往侧重点不同,但这并不影响统一的管理体制。在馆藏更新上,图书馆往往同时采取两种方式。
一是图书馆自行跟踪更新各领域最新著作,并续订已有各类期刊。但图书馆并非各领域专家与研究人员,不如研究者自身更关注业内发展态势,也不如研究者了解自身需求,因而大学一般为各专业定向预留图书期刊资金。各院系的教师,不论职称高低,每学年都有一定的金额可以向图书馆提出购买清单。在权限额度内,图书馆一般不会干涉老师们的选择。所以即便数学系的老师提出购买古典音乐DVD,图书馆也会照单执行。
这一赋权并不会导致图书财政资源滥用,因为每位老师的年度购书额度都是经过严格评估计算的,大致可以满足本专业年度购书需求。每位老师都有购书额度充分照顾了同一专业,不同研究领域学者的研究旨趣。在专业研究资料,特别是英文资料价格不菲,重要性最为关键的情况下,各系老师肯定会以自身研究领域的研究资料为重。如购书额度还不能满足购置专业资料需求,自然不会出现数学老师买古典音乐光盘的情况。当然,个别情况下额度有富裕,数学天才凭业余爱好,能用自己额度给音乐系补充馆藏,也是好事。
互联网时代,无形馆藏也是“大”图书馆的重要体现。各种数据库及电子期刊是追踪最新学术成果必不可少的资料。研究者凭账号登录学校数据库,便可自由下载图书馆已购数据库的文献。如果说纸质图书对教学更具重要意义,数据库的丰富程度会影响一所大学从事学术研究的便利程度。不论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研究者都可以登录数据库,下载相关论文,不用受制于传统实体图书馆不可移动的限制。
当然,实体图书馆是大学最重要的学习场所之一。对纸质图书的管理体制直接决定图书馆是不是用着方便。除科学的图书分类之外,对教学用书的管理也很重要。香港的大学,图书馆有个特设区域,叫教学预约区。任课教师在学期开始前,可以在图书馆网页,制定课程的重要必读参考书目,并设置阅读时间。图书馆在接到指定后,会将这些被指定的书籍从一般借阅架移到教学预约区,直到学期结束,这些书才可能被送回到普通借阅区。因为一般借阅区的图书一次可以被借一个月,并在没有下位预约者预约的情况下,可以续借若干次。这种制度下的图书流通速度十分慢。如果此书是需要大量同学阅读的重要参考书,则不便于所有同学都有机会借到此书。因此图书馆设置教学预约区,并按教师的指令设置借阅时间。通常每位借阅者一次只能借阅几个小时到一天。当然,学生如果觉得此书十分重要,可以自行购买,但图书馆的借书制度会假设大量学生不买书,并保证此种情况下,所有同学能够有机会借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