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图书馆之问
提问一:网络阅读越来越多,实体图书馆还有意义吗?
吴建中:美国皮尤研究中心,曾在2015年4月对两千多位读者发起调查,在被问及“图书馆撤出部分纸质书及书架,改建成技术中心、会议室及文化活动室”的意见时,30%的受访者表示赞同,反对者占25%,而2012年的同题调查中,反对者多达36%,远超20%的赞同者。此外,有64%的受访者反对缩小图书馆的面积,认为应该把过去用于藏书的面积,更多的用于讨论交流、体验学习。
提问二:图书馆是文化中心,那是否应该成为显眼的城市地标?
顾建新:建筑师在设计图书馆的时候,肯定是希望能张扬个性、推陈出新,但不能为了体现标志性而牺牲实用性。有些图书馆,为了体现“全球化”概念,特意设计成巨大的玻璃球形,既不好保养维护,也浪费空间。实际上,图书馆的物理空间很重要,应该更多用于研究和交流,外形是否高大,不如是否具有文化内涵来得重要。
“人间庋(gui)阁足千古,天下藏书此一家”,昔日的图书馆,一如宁波天一阁中这副对联所描述,都以海量的图书和知识储存为傲。而今天的图书馆“掌门人”们,却不再以藏书作为第一目标。他们眼中的未来图书馆,将是人与人进行知识交流的舒适场所和心灵空间。
新身份 培养多元化素养的共享知识库
谈到图书馆,很多人眼前会浮现出一排排的书架、安静的阅览室,还有一摞摞借出和归还的书。收藏和借阅,的确是当今图书馆最主要的功能之一,但未来还是如此吗?
阿根廷著名作家博尔赫斯,十几次让诺贝尔文学奖产生“遗珠之憾”。曾担任过图书馆馆长的他,留下了“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的名言。他在作品《通天塔图书馆》中,就描绘过图书馆的“天堂模样”:书不再仅仅是装订成册,而是真正的知识海洋。而这也许正预言着图书馆的未来,未来图书馆就是充满创意的共享知识库。“今天的图书馆正在发生一场革命。”曾任上海图书馆馆长的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吴建中说,第一代图书馆以藏书为主,第二代图书馆以外借为主,今天的图书馆正在向第三代迈进,将以人与人的交流为主。“过去图书馆以书本为基础,现在则以知识为基础。”他认为,城市图书馆将成为知识、学习和交流中心,它不局限于传统的书籍,也不仅仅是阅读,它培养着市民的多元化的素养,并形成各类社群互动和对话的空间。
香港科技大学图书馆馆长陈丽霞也认为,图书馆是属于市民和社区的文化空间,人们可以在这里接触到最新的科技,寻找创意灵感,实现交流合作,“在家和工作单位学习之外,图书馆应该成为人们流连忘返的‘第三地’。”
新功能 创意空间、聚会场所、文化中心
今天我们可以看到的城市图书馆,往往有着漂亮的玻璃幕墙,整饬简洁的环境,以及基于各种新媒体技术的配置,但图书馆的新功能远远不止于此。“国外一些图书馆,甚至会把餐厅放在最核心的位置,那可不是一个小小的咖啡角落。”东南大学图书馆馆长顾建新,列举了正在图书馆内外出现的全新形态:那可能是一座集装箱改成的图书馆,是地铁边上一座自助图书馆,或者是穿行城市的流动图书车。
图书馆里会出现大超市才看得到的高大货架,图书密集储存在货架上,从而为读者节约出最多的空间;会出现搁脚的脚踏——你不必正襟危坐地看书;会出现专门用来发呆的角落,人们可以两眼放空,望向窗外;还会出现展览空间、创意空间,甚至商务洽谈室。
吴建中也介绍,今天,已经有不少图书馆努力改变着“书架+阅览室”的形象,如英国伦敦的“概念店”、美国田纳西州的图书馆“创客空间”、芬兰赫尔辛基市图书馆的“城市办公室”等,“今天人们流行‘联合办公’,让分散的知识资源,集中在一起进行交流和切磋,而当图书馆加入联合办公之后,这种思想分享将上升到新的高度。”
图书馆越来越多地成为一种交流空间,对于建筑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图书馆副馆长周欣平,在谈到该校图书馆设计时说,图书馆并不是先有空壳的建筑,然后把阅读、收藏和交流等功能放进去“填空”,“谁来用,怎么用,都决定了图书馆怎么设计。”地处阳光猛烈的美国加州,伯克利分校图书馆用巨大的反光板折射了阳光,从而既达到了充分使用自然光的目的,又避免读者因阳光直射而被迫在灼烤状态下看书;作为收藏东亚文献为主的图书馆,该馆在外观设计上,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冰裂纹形状,回廊则具有日本风格,让图书馆独具特色,“图书馆应该是一个文化中心,从内到外都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新关系 用高科技服务“看不见的读者”
未来图书馆具有社群交流的“新身份”,也拓展了各种新功能,其动因,就在于它要面对新的读者——他们不仅仅是坐在阅览室里埋头苦读的市民,更多的是在网络彼端那些“看不见”的眼睛和心灵。“图书馆的未来,一定是现实和虚拟相结合的。”周欣平说,图书馆不仅在实体设计上,提供了全方位的视觉感受,而且还通过各种技术,营造身临其境的学习环境,“比如图书馆发布的模拟实景的数字产品,可以让你身处敦煌石窟中,感受历史和艺术的震撼;又比如图书馆在网上建立的社区,可以实现信息发布、内容出版。”他认为,未来图书馆的阅读、学习和交流,多是通过高科技实现的,针对的人群也比现在更广泛。
“未来图书馆的作用,是文化传承、学习共享和创新发展。”吴建中说,“从读者角度出发,它就是‘我的书房’‘我的客厅’和‘我的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