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开明(Alfred Kaiming Chiu,1898-1977),出生于中国浙江省镇海县,曾担任哈佛燕京图书馆首任馆长,这是华人在美国担任的第一位图书馆馆长。费正清称赞他为“西方汉学研究当之无愧的引路人”。
“读者是图书馆上帝”
裘开明1922年毕业于武昌文华大学图书科,该校是中国最早的一所图书馆学专业学校。作为文华图书科首届毕业生,开明先生毕业后来到厦门大学,年仅24岁时就接任该校图书馆主任,以所学图书馆学专业理论为指导,全面主持馆务,提出“读者是图书馆上帝”,一切工作为师生、读者服务的观点。
裘开明边工作边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同时刻苦学习日语,将馆内日文图书单独分类编目,建立日文书库。经过开明先生的精心主持,厦大图书馆初具规模,管理方法不断创新,对周边图书馆也颇有影响。厦门大学1921年创办时,图书馆藏书量不过500册,而到了1924年夏,厦大图书馆藏书量已达到3万余册。
哈佛燕京图书馆创始人
1924年夏季,开明先生远渡重洋,由厦门大学选派赴美深造。1927年,受哈佛大学图书馆馆长柯立奇的委托,开始负责整理该校图书馆中的中日文藏书,从此开始了他在美国长达40年的图书馆生涯。
开明先生对于图书馆管理工作十分严格,图书从采购、分类、入藏到借出等各个环节,都有一套科学的管理办法。由于他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燕京图书馆虽然工作人员少,但工作效率极高,每年都吸引和接待大批国内外汉学研究者。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开明先生对于馆藏方面的建设,更加关注收集日本因战败而不能保存的藏书,在战争期间收集了大量中国和日本的许多经典藏书,拥有较为罕见的中国佛学典册、古籍善本、历代丛书,以及燕京大学精选性的硕士论文等。
1965年汉和图书馆正式命名为“哈佛燕京图书馆”,开明先生也成为了该馆的真正创始人。
汉和图书分类法
中国历代的图书分类多是采用四部分类法。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学科不断出现,中国传统的四部分类远远不能适应汉和图书馆图书分类的要求。
开明先生针对汉和图书馆的这一馆藏特点,第一次运用现代图书分类学理论,借鉴杜威十进图书分类方法,按照中外图书统一分类的原则,创立了一套新型的图书分类法——汉和图书分类法。整个分类体系在类目设置上既考虑到新的学科,又照顾到我国古代旧经籍(包括古代日本汉籍)的特点。
1943年,开明先生编制的《汉和图书分类法》正式由哈佛燕京学社出版,并在全美各东方图书馆中引起广泛重视,许多馆纷纷采用该分类法作为图书分类的依据,《汉和图书分类法》逐渐成为全美各东方图书馆最受欢迎,并普遍采用的一部图书分类法。
裘开明先生开创了与中西图书馆学术既迥异又兼容并蓄,具有独特风格的“东亚图书馆学术”体系,影响了整个20世纪西方东亚图书馆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西方的亚洲区域研究工作。他的名字,至今仍是美国东亚图书馆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