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培训

业内动态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读者培训 -> 业内动态 -> 正文

踏遍青山——吉林大学地学图书馆文化-艺术长廊创建故事

作者: 发布日期:2018-09-06

2016年9月16日,吉林大学迎来了70华诞,校园里到处繁花似锦,喜气洋洋。朝阳校区地学图书馆也重塑内外,焕然一新。特别是里面的文化-艺术长廊更是以其大气、恬静、唯美的姿态,展现于世人面前。她宛若仙子令人惊艳,让师生沉浸在艺术的殿堂里,流连忘返。

一位身着笔挺夹克衫、脖子围着丝巾,身材瘦高、帅气十足的中年男老师,每每走过其间,都要环顾四周,嘴角挂着满意的微笑。他名叫高刚,一位极具审美情趣和品位的摄影爱好者,极具责任心、执着做事的吉林大学地学图书馆馆员。他就是文化-艺术长廊的倡导者、设计者和创建者。

文化-艺术长廊走过的5年,吸引了无数师生和校友,也揉进了高刚的心血和智慧。他和“她”到底结下怎样的不解之缘呢?

...

图片1.png

“这是我想象中图书馆该有的样子”

在吉大,提到朝阳校区,我们就会想起著名的标志性建筑,那绿瓦红柱、犹如宫殿般的地质宫了。而位于地质宫东边的地学图书馆,方方正正,恰静素雅,恰如一幅美丽画卷的一枚印章,小巧迷人。

图片2.png

凭借一卡通我们走进地学图书馆,驻足四望,最抢眼的是大厅正中间,地质学家、教育家、中国地质力学创建者李四光先生的半身塑像。雕塑后面的背景展示着一幅名为《沙海》高调摄影作品。图中苍茫开阔沙山让观者一下就感受到地质先贤的足迹踏遍千山万水。大厅四周的墙上,咖色背板上悬挂着地学成就斐然的前辈们的肖像素描,清新且庄严。白色阴刻的毛体“文化-艺术长廊”6个字,镶嵌在走廊入口的上端,不张扬夺目,却能在你的心里留下深深的印记。走廊入口左面是一幅大约1.5米长的大幅摄影——《沱江晚霞》撼人心魄,右面3幅摄影作品上面是红底白字的一行行草——踏遍青山,吉林大学地学图书馆文化-艺术长廊主题摄影作品选,顿时让人兴趣盎然。大厅顶部分4个区域,黑白相间的艺术吊顶,棚顶的筒灯、作品后面的灯带与地面洁白瓷砖反射的灯光交相辉映,使大厅显得宽敞、明亮和优雅。特别是当阳光斜照、窗外绿树摇曳时,学子坐在大厅里小小的圆桌旁看书,那静谧而又舒适的环境,让人好不惬意!

沿着走廊台阶,拾级而上。百余幅摄影作品分布馆内一、二、三层楼的走廊,《白鹿洞书院学规》《曾国藩家训》《师说》,大型诗书、古文、书法、壁画点缀期间。这一切都展示着“走南闯北”的地学人聚焦的缤纷世界和严谨治学的科学精神。而利用墙壁制作作品的背板变得立体而又不显笨重、累赘,走廊顶部的节能灯和作品背板灯带的光亮十分柔和,使得每一幅作品更加清晰、靓丽。长廊即走廊,走廊即长廊,二者融为一体,巧妙结合,相得益彰。这正是设计者的奇思妙想、匠心独运。

这就是地学图书馆文化-艺术长廊如今的面貌。这也正是高刚想象中图书馆该有的样子。

1987年,地质部投入资金,为原长春地质学院建设了比较先进的图书馆。将近30年,风华正茂的高刚和图书馆一起步入了壮年、中年。图书馆各项事业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馆舍的状况却始终没有得到改善。高校图书馆无疑已经成为现代高等院校知识、文化的交流中心,是师生汲取知识营养的地方,是他们最喜爱来的地方。如何能够更好地开拓它的文化空间,使其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塑造出一个更文明的环境,这一问号久久徘徊在他的脑海。高刚首先想到了要让图书馆的氛围活跃起来,好的图书馆需要很多值得欣赏的有价值的东西。这样的念头就像萌芽总是不断地出现在高刚的心头,挥之不去。

高校图书馆又该是什么样呢?他翻阅大量的资料。图书馆应该是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地方,“文化”“艺术”两个词一下跳在了他的眼前。就这样文化-艺术长廊的雏形在高刚的心里勾勒。看着落后、越发“无人问津”的图书馆,创办文化-艺术长廊的念头如此强烈。高刚暗下决心,不图名利,一定要用自己的智慧让陪伴他度过美好年华的图书馆焕发青春!长廊的宗旨就应当是“开拓文化空间、营造文明环境”。

万事重在行。为了让地学图书馆拥有她“该有的样子”,高刚在实现梦想的路上,克服了超出他想象的困难。功夫不负苦心人!执着、坚持,各方“贵人”相助,让萦绕在高刚心头的这个梦想得以实现,文化-艺术长廊诞生、长大,终于“闪亮登场”了。

5年来,地学图书馆文化-艺术长廊成为吉林大学各校区陈旧性图书馆文化氛围改变较为成功的首例,70年校庆更是让她容光焕发,频添风采。

巧妇善为无米之炊

图书馆并不是我们个人的家,改造靠一个人是不能完成的。文化艺术长廊要包含哪些内容?主题是什么?经费哪里来?改造后的长廊能不能让师生满意?这些都是需要高刚认真思考的。如何让“无米之炊”变出香甜可口的米饭呢?

图片3.png

合校10年,吉大博大精深、校园文化的瑰宝传承不息,如何让远离中心校区的地学师生感受吉大的文化气息,应该是文化-艺术长廊的首展内容。他把自己的想法向地学图书馆的领导和盘托出后,得到了领导的全力支持。

有了“尚方宝剑”,高刚就一个学院、一个学院地跑,向地学师生征集作品;到学校教职工摄影协会、学生摄影协会“游说”广泛征集作品;到校工会提出建设地学图书馆职工文化之家的规划以争取经费的支持等等。2011年,高刚筹划多年的文化-艺术长廊以《吉大风》为主题的吉林大学师生优秀摄影作品展,在地学图书馆走廊里终于展出了。这次摄影展作品题材丰富,内容涵盖校园人文风貌、校园体育风尚、校园风光、祖国风光、奥运精神等诸多方面。这股亲切、清新的“吉大风”在地学图书馆里流淌、飘荡。文化-艺术长廊的“首次亮相”收获了学校领导和师生的赞誉,让地学师生通过图片感受到了吉大人的风采与激情。

2012年,恰逢地学学科创建60周年。不断思索的高刚准确地找到了文化-艺术长廊的定位和切入点。为了迎接和配合地学人盛大庆典的宣传,文化-艺术长廊举办了以《踏遍青山》为主题的摄影作品展。她以“踏遍青山”的地学人走过的风景为题材,充分展现了地学人宽阔胸怀和对事业、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高刚找到了地球科学学院院长孙丰月教授和金巍教授。他相信,地学专家们如此执着于枯燥、危险的工作中,坚守在地学事业的岗位上,那是怎样的情怀!聊天中,两位专家也被高刚的想法感动了,他们慷慨献作。当他们打开影集,展现出多年来地质科学考查、科研项目工作过程中遇到的罕见美景时,高刚兴奋得泪水模糊了视线。听说校友、中华全国总工会文工团党委书记的张景义,在新疆工作期间拍摄了大量的地形地貌的摄影作品,高刚和他交上了朋友。母校的呼唤,游子义不容辞,张景义当场同意奉献多幅地质珍贵之作。

2013年,吉林大学党委宣传部推出了“吉林大学首届文化建设资助项目”。高刚以《踏遍青山——2014》为题申报出版汇编,并成功获得2000元资助。可是,2000元对于印刷彩色画册是微乎其微。他拿着设计画册的样本又去找孙丰月教授聊。孙丰月一看立刻激动地站起来说:“这些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咱们地学工作者不畏艰辛、踏遍青山的情怀,应该让更多的师生了解、参与呀。印制画册的资金我们共同想办法!”画册汇编的事被学校知道了,时任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韩晓峰、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刘晓民两位校领导欣然出任编委会主任。在编委会的建议下,“踏遍青山”主题摄影展的全部作品得以精心编辑,并于2014年5月正式出版。

高刚年过半百,但他的“执拗”还像年轻人一样,对绘画设计颇有兴趣的他独立完成了文化-艺术长廊宣传活动的海报制作、展板的设计制作、画册的排版。

今年年初,学校出资对地学图书馆馆舍进行了大型修复改造工程。高刚特别高兴,他借此机会也对文化-艺术长廊“大动干戈”,精心做了一番的规划、设计。当学校对图书馆改造完时,热心、性急的装潢老板,在一知半解之际,不等高刚同意就对长廊擅自进行了装修。展板太厚还“顶天立地”,严重影响走廊的宽度和采光。在高刚的坚持下,老板把整个一楼装修拆卸后,按照要求免费重新建成了适合图书馆的展板,达到了今天我们看到的理想的视觉效果和实用效果。

制作画册时,高刚坚持不懈地学习各种电脑软件,自己用PS软件进行了最初的排版。当他把竖版的画册草样展示给同事看时,同事笑说:“你是理科生吧,你做得太严谨了,太像一本书了。”高刚听取了意见,虽然当时他已经完成了全部的编排,但还是推翻了自己的设计全部重来,改成了横版编排。后来,为了让不能到场看展览的校友们感受一下,他还制作了电子版的《踏遍青山》。

地学人的“眼睛”与精神

“文化-艺术长廊走到今天确实很不容易,我是一个有了想法就一定要把它做好的人;但同时,更是地学师生作品背后的故事,学校、学院、校工会、宣传部对我的鼎力支持,时刻感动着我、激励着我把这件事情一定做好,我决不能辜负他们呀。”回顾5年文化?艺术长廊的创建历程,不善言辞的高刚却侃侃而谈。如今,他成了长廊的解说员、宣传员。

图片4.png

孙丰月教授拍摄的《沙海》是“镇馆之宝”。该片为黑白无色,沙海茫茫,图下方的几道车辙告诉观者只有地学人才会不怕艰辛、跋涉在无人区。在那里工作生存,买菜都需要开车到三百多公里以外,要有敢于与死神搏斗的顽强意志和信念才能活下来。高刚把《沙海》作为李四光先生塑像的背景图,不仅展现出地学人跋山涉水到达的世界,更加彰显出地学人献身事业的忘我精神。孙丰月教授的另一幅作品《沱江晚霞》是在西藏第一大桥附近拍摄的。夕阳余晖尽染天边、红云似彩凤曼舞天际,一座大桥犹如卧龙飞架山水。高刚把它视为精品,会将一直作为一件艺术品珍藏在地学图书馆中。

《错位》是校友张景义出差乘飞机时,在短短的时间内,迅速定格下了新疆地区极为完整的地质断层构造。画面上蓝、灰、黄色的地带被一条垂直线分割错开,它不仅有强烈的视觉震撼力,更是地学科研和教学的绝佳素材。张景义的另一幅航拍作品《冲积扇》,画面是整个山体流动后形成的美丽褶皱,犹如扇面。这是在陆地上难以看到的,即使在空中也需要幸运地遇到空气能见度非常好的天气才能看到。

《古生物化石》和《流动的晶体》是在显微镜下拍摄的古生物标本,展示了极为珍贵的古生物化石。作品给观众展示了微观世界的美感,让人叹为观止。眼前的两幅画,清晰可见,却又是我们肉眼看不到的,地学人用他们的镜头向我们展示了世界的神妙。

太阳下的冰川、黄昏的魔鬼城、彩色戈壁滩、新疆火焰山、吉林雾凇、川藏大桥、内蒙归流河等等景象,无不让人感到吉大人“人比山高,脚比路长。”的气概。

《故事》里和蔼的教授与坐在石头上的学生们谈笑风生;《起点》里拿着考察笔记本的学生们皮肤被晒得黝黑,脸上却挂着明亮的笑容;《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里的女教授拿着课本,坐在对面的女学生手里夹着笔,探头倾听……更让我们感受到地学师生科研和实习在碧野青山的艰辛和乐观情愫。

“前辈的足迹和精神就是校友和在校师生的一面旗帜”

2012年,地学学科庆典时,高刚遇到白发苍苍的老人前来图书馆参观。询问后,他才知道原来老人是原长春地质学院1952级的首批学员。他们当初放弃优越的待遇从南洋回国参加祖国建设,60年后看到这些照片就好像与当初的奋斗岁月不期而遇,感动不已。

图片5.png

2013年,地探学院学生会给高刚写了一份十几页的报告,希望能够把朝阳校区的展览带到南区李四光教学楼,让更多的一二年级学生有机会欣赏和学习。这个报告很详细,甚至都落实了保护作品的具体负责人。但是,这边镶嵌的照片无法移动,那边李四光楼的墙面是光滑的大理石,也无法固定。高刚被学生真情打动了,他立刻与地探学院的领导商定之后,重新制作了影展照片,才实现了以《两会扬起梦想帆,踏遍青山在启航》为主题的巡展。

校友与学生的支持与强烈反响让文化-艺术长廊赋予了更加深刻的意义。高刚说:“美化环境、开拓文化空间,营造文明环境的宗旨达到了。然而,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这些作品凝聚了地学人的感情。地学前辈的足迹与精神,对于校友和在校师生,就是一面旗帜。”

“光影之间存岁月,踏遍青山留豪情”是文化-艺术长廊永恒的主题,策展语中的那句:感悟地学人的心灵、激情、胸襟、抱负,展现曾经的山川、风光、人物故事,就是其内涵最好的诠释。

确实,文化-艺术长廊载满了地学人浓浓的情怀,载满校友对母校的无限眷恋。正因为如此,文化-艺术长廊存留那些光影之间的匆匆岁月与地学人踏遍青山的万丈豪情,才显得尤为可贵。

2011年的时候,高刚为最初规划的实施兴奋不已,5年后的今天,谈到今后的打算时,高刚的目光充满了自信思考片刻后坚定地说:“传承地学文化、吉大精神,这是一项持续性的活动,只要有机会,时机成熟,我们一定会继续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