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图书馆”是当下图书馆界普遍追求的实现目标,尤其在高校馆领域。在即将举行的2017年中国高校图书馆发展论坛上,“智慧图书馆”也是受关注的议题之一。为此,《图书馆报》特邀请众多高校图书馆和相关设备商围绕“智慧图书馆”建设进行了探讨,以资业内人士借鉴。
解决异构系统的信息互通是关键
武汉大学图书馆馆长 王新才
智慧图书馆的终极目标是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可以智慧化地完成,无需人工干预,达到“智慧”状态。这一目标的达成难以一蹴而就。现阶段的智慧图书馆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努力:感知需求,洞悉数据,改善体验。
构建智慧图书馆的主要要素有资源、服务、技术。其中最关键的还是技术因素。几十年来,图书馆信息化一直围绕着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ILS),以纸本资源管理为核心。为满足不断演进的零散需求,又诞生了种类繁多的各类系统,功能交叉重复而又缺乏统一标准。异构系统之间的信息互通与信息交换问题,是智慧图书馆建设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以RFID为例,各子系统在通信协议、接口、数据格式等方面进行整合,如果没有成熟的平台和技术是很难完成的。
RFID更多地聚焦于纸本资源。在深度参考服务方面,具有自学习能力的机器人也是图书馆迫切需要的。目前图书馆机器人的使用主要是纸本文献管理,未来则会更多地研发智慧服务。这要基于机器自学习能力的进一步增强。图书馆如何与相关研发机构合作,明确表达需求,以使相关技术能在图书馆得到更好的应用无疑也是一个问题。
当下,各类技术产品发展迅猛,相关产品和解决方案日渐趋于成熟。图书馆行业应该主动感知拥抱、顺应技术浪潮。但智慧图书馆建设相关的标准、协议还相对缺乏甚至滞后。为了避免后期异构系统出现对接的障碍,建议相关组织、厂商及早规划,遵循先进性、实用性、开放性、安全性的原则。
国外在纸本管理方面很早就使用了机器人。2014年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使用机器人管理员,能轻松取下和存放其地下五层楼高的高密贮存馆藏。德国洪堡大学也使用机器人在总服务台与各功能区间自动传送需要上架和分检的书刊。新加坡A*STAR的研究人员研发制造出一款名为AuRoSS的自主式机器人,能够在夜间用激光器扫描图书馆书架,并且编写生成关于丢失书籍或摆放错误书籍的名单。次日清晨,图书馆工作人员将根据这份名单整理相应的图书区域,这极大的节省了工作时间。目前已在新加坡数个图书馆内试用,报告准确率高达99%。
物联网开放式的体系结构和智能化的信息感知能力,使图书馆对读者隐私信息的保护问题面临着挑战。物联网通过读者的当前位置,在带来服务便利的同时,信息泄露也将带来威胁。用户隐私信息如何得到保护应该成为构建智慧图书馆尽快解决的问题。
让“硬智慧”和“软智慧”共同推动
“智慧图书馆”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借阅部副主任 孙涛
智慧图书馆”之“智慧”主要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即:硬智慧和软智慧。硬智慧”更多地侧重于技术、资源、设备、空间等物理因素方面;“软智慧”则体现在馆员、管理、服务等内在因素方面。“硬智慧”和“软智慧”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其部分功能相互依赖和重叠,相互促进和统一,共同推动实现“智慧图书馆”整体水平的提升。
目前,基于物联网技术,国内外一些图书馆已经部分实现了“智慧图书馆”的功能,2010年台北市立图书馆采用RFID技术,通过电子闸门和自助借还机的协助,迈出了无人值守的智慧图书馆建设的重要一步。
研究发现,虽然国内“智慧图书馆”建设总体上取得了较大的进步,然而,受物流成本、馆藏保护、电子书版权保护、图书馆发展规划水平滞后、人力资源配置和管理能力不均衡等因素的制约,“智慧图书馆”的创新服务在实际操作还面临着非常重要的挑战。
当前,“智慧图书馆”建设需要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包括资源获取、资源整合、资源维护、资源发布、资源存储和代理、元数据组织、智慧服务平台等功能在内的“硬智慧”;在物联网技术的基础上,努力构建图书资源的通借通还服务体系,从而实现资源在不同馆藏间的流动,满足读者的便利之需要,有效缓解空间日益紧张的趋势;更为重要的是,“智慧图书馆”在提供资源、空间与服务的同时,需要关注提高馆员自身能力建设,充分运用语义Web、网格和本体等知识技术,对海量信息进行深入挖掘,实现知识发现与获取、组织与整合、开发与利用,从而通过“软智慧”建设,智慧化地提供知识资源服务,实现人与知识的融合,为读者提供更高层次的知识服务。
技术与服务并行,共筑智慧图书馆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 张奇伟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是智慧图书馆实现的信息基础,物与物、人与物之间互联互通是智慧图书馆实现的核心要素。
实现“智慧图书馆”的关键主要有两点:首先,是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还需要一定过程,这可能就是当前的主要瓶颈。从服务实现的过程来看,这里面主要涉及用户需求和环境自动获取、需求自动处理和智能提供资源及服务三个方面。
另一个需要考虑的关键点就是要深化图书馆相关意识和服务理念,“要不要提供智慧服务”更大程度上还是一个意识和观念的问题。
国内关于智慧图书馆的研究近两年比较热,也有一些图书馆作了些许有益的尝试。比如一些图书馆借助于手机APP基于位置信息推送最近的图书馆及相关服务信息,也有一些图书馆使用室内“环境监测与节能系统”实现馆内温度的自动调整等。但总的来说,国内智慧图书馆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严格来说,目前国内许多所谓的“智慧图书馆”还不能算是真正的智慧图书馆,没有“智能处理”元素,都不能称为是智慧图书馆,大多仅在做一些前期基础工作。智慧图书馆建设还任重道远,尚需共同努力和探索。
服务至上,集技术、资源、空间、服务于一体
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 胡晓明
所谓“智慧化发展”,就是渐渐从以书为中心、以资源为中心,转变为以信息服务为中心;智慧图书馆就是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互联网+”,来做强信息服务。
服务至上;技术、资源、空间、服务一体,共同打造外向型导向的图书馆。下面我具体谈谈我馆在智慧图书馆方面所做的主要工作:
注重观念提升与空间更新。自2014年始,我们即以空间改造为抓手,努力促进空间的三个进步,一是空间的人性化,即增加空间的舒适度,使读者来馆成为一种享受。二是空间的人文化,让空间富于书卷气、学术与艺术气息。三是空间的智能化,研究室、研讨室等创意空间均可通过网络或手机在线预约。
连接数字图书馆与特藏建设。首先是加大电子资源的投入力度。在电子资源与纸质资源的比重上,逐步实现了超过50%以上的经费投入。其次,“丽娃搜索”不仅能够方便地将全部相关专题的电子资源一网打尽,而且能够重新发现新知识新问题,智能化地扩大专题与专题之间、知识与知识之间的隐性的连接,以技术延伸人的思想。第三,建立更好的数字化平台与特藏。
提供评估助力与决策参考。智慧图书馆的一项使命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做精做强有关学术与科研信息的挖掘与分析,服务于学校的科研工作与管理部门的决策需求。
诚然,数字分析与数字素养也是重要的一环。从2015年开始,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已经把大数据分析技术应用到系统资源的个性化推荐服务中,利用数据分析我校读者的阅读倾向,努力逐步实现针对性资源推送服务。
最后,对文化传承与新型阅读的建设也是不容忽视的。
打造智慧图书馆,人、物互联是核心
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 李玉海
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是智慧图书馆的技术基础,人、物互联是智慧图书馆的核心构成,从而实现由知识服务向智慧服务的提升。
我觉得我国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和“智慧城市”“智慧教室”一样,尚处在探索和初级应用阶段,都觉得可行、有必要、前景看好,有的图书馆在建设中在朝智慧方向靠拢。建设环境方面,从国家政策导向、图书馆业界重视、市场需求、技术支持等方面,非常有利于智慧图书馆建设。
欧美图书馆界是智慧图书馆理念的率先提出者,而智慧图书馆的实践也首先出现在欧美的大学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和博物馆中。目前,国内的一些图书馆已经进行了智慧图书馆部分功能的尝试。我馆对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尚在规划当中,尽管在2011年就使用了自助借还书、门禁、座位预约等系统,可采集用户的部分行为数据,也能提供相关智能服务,但这都不是智慧图书馆。我们一直十分关注用户行为数据和资源利用数据,并利用这些数据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与服务针对性。
全力推进智慧图书馆建设 构建新型用户服务模式
西安理工大学图书馆馆长 王浩
智慧图书馆是图书馆适应科学技术发展与用户需求变化的一次巨大变革,是在重新审视图书馆功能及服务的基础上,制订的一整套完整的集图书馆建筑、设备设施、信息资源、智能技术以及用户体验、馆员智慧于一体的全新用户信息服务方案,为用户提供信息智能选择、辅助分析、同行讨论、成果分享、科学决策和个人信息管理等智能服务。
智慧图书馆——图书馆与用户的智联体
湖北文理学院图书馆副馆长 张四新
湖北文理学院从2015年开始关注“智慧图书馆”这一领域,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泛在的智慧化服务环境。以读者服务为中心,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和途径将图书馆的各种资源融入到读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使读者处于图书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知识环境当中,随时随地从图书馆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资源,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