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培训

业内动态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读者培训 -> 业内动态 -> 正文

以人为本,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智慧图书馆”(下)

作者: 发布日期:2018-09-06

智慧化服务更需要用户的参与和体验

东北大学图书馆副馆长 李宇

智慧图书馆不再是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发展,而是服务模式及服务手段的深化,图书馆的服务由资源型服务向知识型服务、智慧型服务发展,这种发展趋势已得到业界人士的广泛认同。

东北大学图书馆自2010年就引进了电子阅报机、电子杂志阅读机等设备,为读者阅读数字资源提供软硬件支持。在2011年引入RFID自助借还设备,并于2015年实施155万册图书的射频标签改造,实现全部馆藏的自助借还服务。2016年,东北大学图书馆开展了相关移动阅读服务,使东北大学图书馆读者通过移动阅读技术,获取与利用东北大学图书馆提供的资源与服务;为师生获取知识信息提供了便捷的平台,使得阅读学习更具针对性、实效性。

实现智慧图书馆的关键在于技术装备和技术手段,这些技术是实现智慧图书馆的前提,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最主要的瓶颈就是缺少行业标准。所以智慧图书馆建设过程中,需要图书馆界的权威机构针对相关技术服务制定业内标准,这样有助于对图书馆事业智慧化进程的长期可持续。

智慧图书馆仍需要用户实践的检验,所有的技术手段,无论有多先进、多智能,都需要经过实践的验证。一项新的智能服务技术在图书馆应用后,如果可以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效率,获得读者认同和满意,那么整体来说这种技术就符合智慧图书馆发展需求。相反,如果仅仅是单纯的技术方面变革,经过实践不能得到用户的认可,达不到预期目标,甚至给图书馆相关工作及读者体验带来负面效应,那么我认为这种技术就需要进行改进提高,至少在服务模式、体验手段等方面调整转换思路,以求更符合读者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需求。这样智慧化服务才会更深入,智慧图书馆服务范围才会更广阔。

智慧图书馆不是一个机构,而是一种服务形式

西南科技大学图书馆馆长 李嘉华

我理解的智慧图书馆是基于系统文献资源、智能知识服务和智慧保障支撑的新型知识服务体系,它不是一个机构,而是一种服务形式。

西南科技大学智慧图书馆由立体化的文献资源、智能化的知识服务和智慧化的保障支撑三大体系三位一体构成。立体化文献资源由多家共建数据库、自建特色数据库、公共数据库、购买商业数据库和纸本图书期刊五个板块组成。智能化知识服务由全时自助借还、全域3D智能导航、网上互动服务平台、内外互联互通系统和自动办公服务系统组成。智慧保障支撑包括先进网络基础设施、智能空间管理系统、大数据存储管理设施、自主学习智能空间和泛在学习空间体系。

智慧图书馆是一个科学系统,关键在于对这一系统的规划设计。这个顶层长远规划要解决系统升级对接、建设时序、建设目标等一系列长远和重大问题。如果没有科学规划,必然造成技术升级的重复建设和顾此失彼的混乱局面。智慧图书馆建设的瓶颈就在于信息技术当前存在的不同系统、不同产品的技术标准统一,做好科学系统的规划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国内的智慧图书馆建设依靠较大的投入、先进的技术、丰富的资源,使图书馆的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但是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仍然还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

信息交换政策、技术标准问题一直困扰着智慧图书馆的建设,没有统一标准规范,导致信息无法互联互通,使彼此成为孤岛,阻碍智慧图书馆的持续性发展。资源检索标准、存储格式不统一,不能有效实现共享。

支撑平台与技术也是普遍问题。目前为止尚没有成熟的图书馆智慧化支撑平台成果。

大多数馆员还不适应智慧图书馆建设发展的要求。现代智慧图书馆智慧化系统的功能利用、开发需要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需要与各类读者的心理和技术互动。

以人为本就是以“慧”为本

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 管红星

如果脱离了以人为本的原则,不是基于读者的需求,任何“智慧图书馆”的建设都将没有生命力。

近年来,“智慧图书馆”概念的提出体现了图书馆技术发展的趋势,更体现了人们对图书馆发展认知的变化。至于说“智慧图书馆”是数字图书发展的高级阶段,可能不够准确。如果说是“智能图书馆”或许更加确切,因为“能”既包含人的服务理念,又有技术的因素在里面,而“智慧”绝对不是高级阶段,只不过是人们认知的变化让“智慧”这个图书馆的本质属性从潜在变成了显性。

我馆在“智能化”方面所作的努力,可以说是一步一个脚印,沿着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向在发展。目前我们所作的努力仍多集中在“智”的方面,即从服务对象的需求出发,不断提升我们的工作和服务水平,使之越来越智能化、越来越方便读者。我馆的理念和心得就是要将“智”与“慧”相结合,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致力于“慧”的开发。

目前,实现“智慧图书馆”的关键是经费投入比较大,难度大、风险大,成熟应用的案例少,只是局部某个应用的智能化,带有试探性、试验性。

尽管图书馆界对于“智慧图书馆”的定义不统一,但对“智慧图书馆”的建设状态却有一个共性认识,那就是我馆系统技术部朱茗老师总结的:在Smart后面加一个er,即未来的图书馆越来越聪明,越来越智能化了。至于建设环境,我认为“智慧图书馆”的建设环境与各馆的客观环境(如馆建条件、定位,学校经费和人员的投入等)密切相关,另外也与各馆管理者自身的认知有关。如有的馆致力于追求技术发展带来的便利,而有的馆坚持“返璞归真”,倾心于打造传统文化,在极为有限的条件下实现“智与慧”的交流。图书馆提供的服务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能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这就是从实际出发建设“智慧图书馆”。

据了解,目前国外“智慧图书馆”的理念和建设多是立足于信息技术的更新。而我们国内对“智慧图书馆”的打造,首先应立足于本馆的实际,不能丢掉图书馆的本质属性。继而在立足于现实的基础上,尽最大所能引进技术,使这些技术能够应用到本馆为读者服务的工作中,真正将技术转变为服务生产力,让理想照进现实。比如,可以借鉴海外图书馆、博物馆将智能化服务手段真正现实化,为读者服务。

建议在“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中,每个馆要找准自己的定位,不能忘却图书馆的本来属性——为读者服务、为读者启发智慧。不要简单认知,更不能盲目跟风。每个馆可以结合自己的馆建实际,合理地、有步骤地发展自身特色的“智慧图书馆”。

注重共性诉求,打造智慧服务

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党总支书记 宫少波

建设智慧图书馆不是把技术与图书馆进行简单叠加,而是要让二者产生化学反应,在图书馆功能及服务上发生深刻变化。

当前,智能化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有关调查显示,“90后”“00后”新生代大学生对图书馆的需求呈多样化:智能化、复合型、自主性、协作式、人性化、休闲、开放、便捷等是具有共性的诉求。因此,图书馆引进智能化信息技术与设备,并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智能化服务模式,是建设现代化大学图书馆的必然选择。

2015年,我馆长清湖校区新图书馆建成并投入使用。早在建设之初,我们就认为要建设一座技术先进、配套齐全、管理科学、服务一流、具有山车师大鲜明特色的现代化图书馆,使新馆成为学校信息资源中心、读者学习中心和学术与文化交流中心。

我们在图书馆智能化建设方面的基本思路是:以读者需求为核心,以智能系统应用与实践为方向,把理念和技术的创新应用到管理模式革新上,以图书馆高效科学的服务管理带给读者更好的学习体验。

智慧图书馆不仅使读者成为图书馆真正的主人,也给图书馆管理服务带来了根本性的改变。同时,图书馆空间最大限度地自由开放,服务内容极大拓展。新馆启用两年来,入馆人数、各类智能化设备及空间使用频率呈井喷式增长,折射出智慧图书馆的魅力。

就目前而言,制约智慧图书馆发展的瓶颈有两个,一是各智能化系统集成的兼容性和平顺性需要进一步提高,模块与模块之间无缝连接至关重要;二是对服务团队要求高,智慧图书馆的技术含量高,现代化、信息化设备无处不在,加上结合本馆实际制定的规则,初期推广使用和后期咨询服务,对承担服务的图书馆馆员队伍要求比较高。

“智慧图书馆建设”这个概念在当下是一个比较热的概念,许多高校图书馆都着眼当前的“数字图书馆”“大数据云平台”“RFID物联网技术”“空间功能布局”“IC空间建设”“虚拟化建设”等关键词,结合本馆实际进行探索性建设,这种探索折射出图书馆界对当前现状的焦虑和对图书馆未来发展的孜孜追求。虽然,智慧图书馆到底怎样建、是个什么样至今还没有标准的答案,但这种百花齐发式的发展恰恰体现了以用户为核心、以需求为导向的发展理念,正所谓:适合的就是正确的。

RFID不等同于智慧图书馆

常州市科晶电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肖微

智慧图书馆至少应包含三层含义:首先,是图书馆的智慧化管理;其次,是图书馆的智慧化服务;此外还应包含图书馆服务内容的拓展。

智慧化管理要求通过技术手段减轻甚至取消图书管理人员的烦琐劳动,使得图书管理人员可以将精力更多地投入到提高图书馆服务的研究中去。这是提高图书馆服务层次的基本要求和基本保障。自助借还、智能分拣、智能盘点……均是实现图书馆智慧化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智慧化服务要求通过提高图书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并配合相应的技术手段,确保图书馆可以为读者(用户)提供更丰富、更有效的服务内容。从而使图书馆的职能不仅仅局限于资料的提供与信息的检索,而且能够较好地根据用户的需求提供信息咨询与信息推荐。

进入信息化时代后,图书馆的职能也应当与时俱进,实现图书馆功能的拓展,提供公共空间服务、公共设施服务等一系列更加丰富的拓展性服务,从而最大化地发挥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率。

科晶电子“智慧图书馆”战略从4个层次加以准备:

首先,建立公司的组件池,将物理模块与功能模块进行封装,为方便快速定制化、短期开发做好准备。

其次,通过与高校图书馆的紧密配合,充分了解用户需求与日常事务性流程,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立项开发一批有价值的产品,如智能盘点车、智能书岛、模块化分拣机、24小时还书机、智能门禁、自助借还设备等。

第三,着手准备公司层面的数据平台,为后期的数据化服务、智能化服务(如数据挖掘)提供数据保障。在此,科晶保持数据的开放性原则,愿意与用户进行数据共享,共同实现图书馆的智慧化服务和智慧化管理。

第四,推进RFID+战略,在充分利用RFID技术的基础上配合其他技术更好地为图书馆提供智慧化服务。

实现智慧图书馆,首先要解决的是图书馆的基础服务问题,如果无法将劳动力从烦琐的事务性操作中解脱出来,“智慧化”将成为空谈。

要实现智慧图书馆需要积累大量的有效数据。智慧化从哪里开始,从哪里改进应当通过数据的分析来进行确定,而不应依赖于人的直觉。这可能是目前需要解决的瓶颈。依靠新技术,但不能过分夸大新技术的作用,新技术的采用必须依靠实际,利用不同技术的各自优势达到实际应用目的。以图书分拣为例,要实现分拣机的智能化,必须寻找到合适的分拣策略。优化的分拣策略绝不能仅仅来源于人们的感觉,而应当建立在对日常流通数据的分析与挖掘的基础上。

智慧图书馆是当下我国各个图书馆与解决方案提供商共同关注的话题。图书馆的智慧化是以工业的发展和经济的稳定作为保障的。目前,国内的硬件环境日趋成熟,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工作刚刚开始拉开序幕。

但国内的软件环境还不是很成熟,标准的缺乏、标准推广的无序性导致智慧化图书馆的建设较为艰难。业界应当组织探讨业内的标准(如RFID数据模型、基础流通数据模型等),并以制度确保标准的有效实施。此外,国内部分厂商过度夸大了RFID的作用;RFID是实现智慧图书馆的重要技术之一,但RFID不等同于智慧图书馆。

单就功能而言国内并未走在国外发达国家的后面,部分功能和服务甚至领先于国外。但国外的标准制定与实施方面做得比国内要好。以丹麦为例,该国图书馆协会制定了图书馆RFID数据模型的业内标准,并在北欧各国以及北美部分地区进行了很好的推广。这样可以减少图书馆被某家公司绑定的概率,从而使得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基于充分的市场竞争。

此外,智慧图书馆的建设还应当涵盖一定的检验与验收标准。其中,验收标准应当以技术的可行性为前提。智慧图书馆的建设需要图书馆与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共同努力与紧密配合才能有效实现,因而应当建立有效的沟通与合作机制。

关键是建立用户与信息之间的桥梁

杭州联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 沈杰

实现智慧图书馆的关键是建立用户与信息之间的桥梁,智慧图书馆的发展应秉承“以读者为本”的原则,管理员应该站在用户的角度考虑,为用户提供方便的信息知识服务,比如自助打印复印、信息共享空间建设,这就是智慧图书馆以人为本的主要表征。

我们公司的智慧图书馆平台、自助打印复印系统、信息共享空间都是学习了国外高校的经验,再结合国内现状研发的。2008年,我们的自助打印复印系统就开始利用校园一卡通、物联网和互联网技术,是智慧图书馆的很重要的具体应用,在近十年时间我们与各高校图书馆合作推出一系列的自助服务系统,包括电子阅览室管理系统、一站式离馆、外来访问人员管理系统、座位管理系统、研修间管理系统,以及现在最火的信息共享空间系统,现在有四百多所高校在使用我们的系统。

我们基于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在2014年做了智慧图书馆平台和图书馆精细化管理系统,通过1+1模式让读者更好地使用和感知图书馆。通过智慧图书馆平台做到了智慧认证、系统接口统一、元数据统一仓储、数据统一分析和挖掘,利用移动端、大屏主动个性化推送信息与读者交互。我们每年给各大图书馆做的《图书馆年度分析报告》和《读者个人行为分析报告》广受老师和学生好评。

目前国内可以说是智慧图书馆的起步阶段,还没有一家公司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图书馆,大家都还在摸索。主要目标就是如何在现有的环境下尽可能地取得读者数据,把各种读者数据综合在一起进行数据发现和挖掘,通过挖掘来发现读者、馆员、图书馆等各方面的需求,从而构建出一个智慧图书馆的模型。总之,就算有也是一个智慧图书馆的雏形。智慧图书馆,来日方长。

微型图书馆有力推动智慧图书馆建设

上海阿法迪智能标签系统技术有限公司

智慧图书馆将通过物联网实现智慧化的服务和管理,包括云计算、智慧化的一些设备,通过这些来改造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目前国家图书馆、党校系统图书馆、科研院所图书馆、高等院校图书馆、中小学图书馆、公共图书馆、部队图书馆、街道图书室、企事业单位等各系统的大大小小图书馆(室)在新建、改造或筹建环节,都会考虑将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纳入建设工程中,引入RFID图书标签、馆员工作站、自助借还系统设备、24小时还书系统设备、还书分拣系统设备等,实现读者自助化借阅,全天候归还图书和智能分类。

RFID技术对于图书馆馆内流通工作、业务管理和读者管理等各环节已尽可能极致化,近几年,各大图书馆将业务逐步向外延展,走出图书馆推广公共阅读文化服务。在高校方面,馆外延伸更多体现在在宿舍、在教学楼、在职教中心等设立阅读服务点,实现向读者提供24小时借阅。考虑到建设成本、建设周期和后期日常运营维护,学校往往会选择“微型图书馆”的方案,通过在服务点搭建玻璃房,内装一台可提供四百余册图书的微型图书馆;读者刷卡开门,在设备上自己进行选书、借书、还书,简化了借阅手续;图书馆根据微型图书馆后台监控平台,实现定期的上书、还书、故障排查和日常维护,减少了人力的投入。

比如天津市东丽区教育局职教中心学校,面对互联网环境下阅读体验方式的转变和全民阅读国家战略的推进,以用户为核心、以技术为手段构建全新的文化服务方式,以便更好地满足文化消费需求的转变,并为国家文化战略的推进、落地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其中,打造微型24小时自助图书馆即是现实的解决方案之一。通过“云端中央监控管理平台+微型图书馆智能终端+阅读纸本资源+落地场地服务”的模式,用智能、自助、便捷、高效的微型24小时自助图书馆,以互联网+的全新方式,打造服务校园文化建设的智能阅读环境,让学生、教师拥有轻松、智慧的阅读体验。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也在布局建设微型图书馆。微型图书馆通过互联网与本部图书馆的中心数据库连接,后台可随时监控设备运行情况,当系统内图书不足时,图书馆管理员会及时予以补充。与各院系图书馆分馆一起,共同构建本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核心网络,在节约读者到馆的时间,实现图书资源的通借通还,为广大读者借阅图书提供诸多便利,有效地拓展高校图书馆的辐射半径,延伸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范围,提高学生读者科学文化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必然会对高校图书馆营造书香校园,推进全民阅读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