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图书馆是学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三大育人方式之一。在教育信息化和科研促教力度加大的今天,要使图书馆真正成为“知识集散地”和“信息交流中心”,就必须明确中学图书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立足信息资源的现代化、网络化、特色化建设,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认真解决,推动图书馆管理不断跃上新水平。
一、中学图书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传统服务模式相对落后。图书管理事业的发展已经进入到图书信息化时代,但学校图书馆大都停留在“面对面”、“一对一”的传统服务模式的层面。由于受基础条件限制,图书馆的活动少,外部联系少,服务对象主要是本校师生,学校图书馆逐渐形成自我封闭的服务模式。部分管理人员的职业意识不强,简单地将图书馆看成本校师生的图书“借阅室”,使得图书馆服务工作显得僵化和低效。
(二)图书馆功能缺乏综合性。学校图书馆不能仅局限于有丰富的馆藏,更重要的是馆藏资源的高效率充分利用,切实满足广大学校师生和读者的需求。当前很多学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未能得到读者的广泛使用,这与学校图书馆自身的服务手段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制度上未建立先进的图书借阅机制,在技术上未更新升级馆藏文献检索操作系统,加上有的图书管理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不高,利用网络开发信息资源的能力有限,大大影响了图书的借阅和流通,也极大挫伤了学校师生和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借阅积极性。
二、加强中学图书馆建设的对策
(一)充分发挥图书信息资源的功能性。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图书馆已成为素质教育的载体,终身学习和社会学习的场所,日益发挥着其“知识集散地”的优势。中学图书馆必须尽可能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以高速、安全的互联网,连接中学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本地图书馆与异地图书馆,满足师生的学习需求。学校也应着力培养学生从小利用图书馆的意识,培养其检索、分析、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二)保证图书馆藏书的循环更新。目前中学图书馆多为隶属行政的封闭式管理,这种管理方式使图书馆“藏”和“用”的效率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应对这一现象,学校应从图书馆本来具有的社会性、公开性等特征出发,建立一个具有法定地位,能独立行使职权的图书馆管理机构,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必须保留各个时期具有经典性、代表性的著作,有效反映最新知识和科技成果,摒弃过时、陈旧的内容和学术观点,增强藏书活力和利用率,节约藏书空间,建立有针对性、系统性、完整性、科学性的藏书体系。
(三)提高师生对图书馆的认识。在新学期开始,组织刚入校的新生参观图书馆,增强他们利用图书馆学习的意识;开办专题讲座,让新生很快了解图书馆的制度、掌握图书馆的使用技巧,使图书馆成为他们学习的重要场所。图书馆要面对师生做新书推介,让他们及时了解图书馆信息。
(四)提升图书馆管理工作水平。以往的图书馆服务被动性较强,对文献的管理也有重藏轻用的倾向。现代中学图书馆必须改变这一现状,以共建共享为原则,发展具有主动性、开放性、多样性的特色服务。图书馆工作人员应建立与学生之间友好的沟通交流平台,主动询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以便适时适度地推荐优秀藏书,为他们获取文献信息创造一个亲切、便利的空间,使图书馆真正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服务理念。
(五)强化图书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中学图书馆要实现科学管理,图书馆管理人员就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要具有系统的图书情报知识,掌握图书馆工作的一般规律;要具有较强的计算机网络操作能力,熟悉图书馆自动化操作系统以及机读目录格式;要具有深厚的文化知识,了解本校专业设置情况和发展方向;要具有强烈的情报意识;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调研能力,了解读者需要,熟悉馆藏情况,以实现科学管理,提高服务质量。
(六)高度重视图书馆的馆藏建设。长期以来,印刷品一直是传统图书馆收藏的主要信息载体,它与电子出版物互相补充而不可取而代之。学校图书馆要积极开展数字化建设,不断提高对信息和知识的获取及处理能力,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要努力构建共享知识的学校图书馆平台,建立图书馆网站,通过图书馆网页有针对性加强新书报道和信息辅导等工作;要采用多媒体技术,使信息获得手段电脑化、光盘化、网络化,使学校图书馆跟上现代化管理的需要,更好地为广大师生服务。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