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图书馆创办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目前是全国12个百年省级老馆之一,也是内蒙古重要的文化地标,馆内设有“中国国际蒙古文文献收藏研究中心” “内蒙古自治区古籍保护中心”,以及“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内蒙古分中心”和“蒙古语资源建设中心”,兼具地方特色和少数民族特色。内蒙古图书馆紧紧抓住社会发展需求,适应时代潮流,坚持为大局服务、为文化建设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宗旨,因地制宜,因馆制宜,探索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可复制的服务模式,将这些服务模式推广出去,让它们发挥更大的功用成为当前图书馆发展的新目标。正如内蒙古图书馆馆长李晓秋所言:“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提升问题已经成为我们的安身立命之本。”
“诺敏沙图•朗诵会”
立足文化传承,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内蒙古图书馆现馆舍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内蒙古图书馆从2011年开始实行免费服务,长期坚持为读者无休开放,年接待读者在60万人次以上,日平均接待2000余人次;年流通图书30余万册次,日平均流通图书1000余册次(包括图书阅览)。馆藏有汉、蒙、满、藏、日、英等不同语种的纸质文献200余万册,电子文献65余万册,建立了完善的民族地方文献收藏体系。由于馆藏特色丰富并收藏有大量的珍贵文献,2007年成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51个重点文献保护单位。
古籍保护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内蒙古图书馆现藏汉文古籍1万余种、20余万册;蒙文古籍2000余种、1万余册;满文古籍200余种、3000余册;藏文古籍500余种、1万余册。
近年来,内蒙古图书馆成立了古籍部、蒙文部、民族与地方文献部几个部门,分别负责汉文古籍、少数民族古籍及地方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工作。2007年底内蒙古自治区古籍保护中心成立后,内蒙古图书馆成为文化部公布的全国首批51家重点古籍保护单位之一。内蒙古图书馆的汉文古籍藏量和珍贵程度都居于全区首位。馆藏古籍中比较珍贵的有《宝箧印陀罗尼经》《大方广佛华严经合论》《几何原本》等珍品善本。总体上说,汉文古籍藏量较大的类目是子部医家类、子部佛教类、集部别集类古籍。
内蒙古图书馆汉文古籍整理与保护工作开展很早,成果可圈可点。古籍保护中心成立以后,汉文古籍的保护工作转向利用阶段性成果做有重点的普查、研究和保护工作。主要整理与研究了阿拉善王府藏书。阿拉善亲王是内蒙古西部著名王公,历十代。上世纪50年代第十代亲王达理札雅先生将王府藏书捐赠给内蒙古图书馆。在蒙古王公中阿王府藏书质量颇高,只是因为研究较晚不为世人所知。蜚声海内外的“蒙古王府本《石头记》”就是阿王府旧藏,可见其藏书质量之高。阿拉善王府藏书之大宗为《京报》,也称“邸报”“邸抄”“邸钞”,是半官方性质的中文期刊,由官方特许经营的报房投递。经统计内蒙古图书馆藏《京报》5000余册,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下一步古籍整理与研究的方向是系统调查、整理、研究馆藏汉文古籍来源、藏量及价值,将从鼓词曲本、殿版古籍、阿王府藏怡府藏书几个方面研究阿拉善王府藏书的特点及价值,选取珍品善本影印出版。关于《京报》的研究将转入不同版本的比对,及与《大清历朝实录》《东华录》《起居注》等文献的内容比对上。
2012年图书馆启动了“阿拉善蒙古王府”藏书数字化建设项目,目前已经扫描加工“阿拉善蒙古王府”藏书中的鼓词曲本类古籍12种、100余册。2013年11月内蒙古图书馆加入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中华珍贵典籍资源库”建设项目,负责《大方广佛华严经合论》《几何原本》《和硕郡主封册》三种古籍的数字化加工工作,现已完成对三种古籍的拍摄及相应368帧图片的后期加工工作。
目前内蒙古图书馆正在致力于将有价值的古籍作数字化加工并向社会公开。从阿拉善王府藏书的数字化工作开始,逐步扩展到少数民族古籍、西文古籍、民国旧籍。
学术研究与交流工作有序开展。内蒙古图书馆充分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源进行民族与地方文献的研究,整理民族地方历史文献,促进民族地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先后开展《民族地方人物资料索引》《建国后内蒙古地方报刊考录》《建国前馆藏期刊有关内蒙古地方篇目索引》等学术课题研究工作。
内蒙古图书馆在积极投身各项研究工作的同时,还加强了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国际业务交流,与蒙古国、俄罗斯、日本、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丹麦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业务合作与交流,累计接待外宾30余批200余人。编制出版了《内蒙古历史文献丛书》《建国前内蒙古报刊考录》《内蒙古自治区汉文古籍联合目录》《中国蒙古文古籍总目》等出版物,并在全国率先编制完成了《内蒙古图书馆汉文古籍数据库》,研发了“CAB中国古籍编目软件”。
创新服务,打造现代图书馆新模式
推广建设24小时书屋。建在内蒙古图书馆广场的自助图书馆用“弧形玻璃”建成,约有200余平方米,仅仅需要一张“读者卡”即可完成借书、还书、预借、查询等诸多服务。许多读者高兴地说“再也不用迁就传统图书馆的开闭馆时间了”。
除了借书方便,还书也特别方便,还书时把车开到汽车还书口,无须下车,打开车窗将书投递到还书口内,就完成所借图书的归还手续,系统会自动识别。汽车还书口亦是全国24小时图书馆中首家设置,目前其他地区还没有。因为各项服务功能齐全,内蒙古图书馆24小时自助图书馆被赋予“中国首家提供全方位服务不打烊图书馆”的美誉,是集数字化、人性化、智能化于一体的新型图书馆发展模式,被称之为“第三代图书馆”。
同时,内蒙古图书馆除了推出这家24小时自助图书馆外,还就近推出另一家24小时街区图书馆。这两家24小时自助图书馆在呼和浩特正式投入使用以来,受到广大读者的追捧,尤其是广大上班族,给他们在8小时外提供了一个便捷的借阅渠道。
24小时自助图书馆为读者提供了静谧又温馨的阅读体验
为拓展24小时自助图书馆的功能,存储有1500种期刊的云借阅机器也正式向读者开放。读者用手机扫描机器内所存储电子杂志上的二维码,并按照提示安装一个智能APP后,就可以把电子杂志下载到手机上。内蒙古图书馆馆长李晓秋说,内蒙古24小时自助图书馆,今后还将“落户”到车站、医院、小区、商场等人流量大的城市各个角落,真正实现全城“24小时全民阅读”。
少儿图书馆3D打印体验区
草原印象展厅-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影视艺术分院毕业生作品展
此外,内蒙古图书馆针对不同的读者对象还开展了丰富多元的阅读推广活动,比如:为了帮助残障人士平等地享有公共文化服务和融入社会,开展了“心之声听读电影”活动;为了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扩展图书馆服务内容,开设了“草原印象”展厅。
阎崇年讲座
除了举办类型多样的展览外,还积极邀请众多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文化名人在此开讲,现在的“草原印象”展厅已经成为呼和浩特市民的文化阵地。同时,举办诺敏沙图读友会,积极搭建公益性文化服务的平台与桥梁,倡导家庭多读书、爱读书,全面提升自治区文化软实力,推进全民阅读活动健康发展,共筑精神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