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快到国家基金申请的时候了,千万个在一线奋斗的科研人员早就开始构思基金申请书,希望一举中的,尤其是刚刚步入科研行业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基金简直就是科研起步的发动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关于基金有说不完的话题,从撰写申请书起,网评、会评、通知,都让申请人牵肠挂肚,寝食难安。
那么基金的本质是什么?
基金最关注的是什么?
在基金被评价体制抬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后,这些问题恐怕在很多人眼里早已面目全非。
基金本质就是一笔钱,跟任何商业基金要赚钱一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也有明确目的,就是解决问题,主要是科学问题。但恰恰是这个目的最容易被忽视、被与技术问题搞混。
由于语言的差异,我们汉语里的科学和西方语言里的科学含义有很大不同。汉语的科学指分科之学,所以才会有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说法,而英语里科学就是指我们的自然科学Science,非常明确,没有异意。
国家基金关注的应该就是纯粹的基础的科学问题,不包括技术和工程方面的问题。但是随着技术进步和工程能力发展,有很多需要总结的规律和新发现的问题,这些问题有一部分可以归到自然科学的范畴,但必须是可以上升到理论性的高度,解决这些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这就是自然科学基金的目的,也是我申请国家基金屡次不中后幡然醒悟的收获。
很多初入科研的同行会犯同样的错误,就是把技术问题作为科学问题来对待,导致研究目标不够理论化,不具有普适性。换个思路看待这个问题,如果这个问题只是你个人或者你单位的个性问题,那么就没必要由国家基金来资助,自己筹资解决好了。国家基金的宗旨是开放性,其资助成果利于所有人,申请基金之前首先要搞明白这一点。
为了获得基金而申请基金是考评机制导致的后果,以至于严重误导年轻人。很多单位都把获得青年基金作为晋升副教授的门槛,也对也不对,适当的压力有助于年轻人成长,但是也会使人心慌意乱。
年轻科研人员的焦虑是普遍现象,但还是要安下心来深入思考自己从事的研究有没有可能申请基金,没有的话,你可能要考虑的不是如何削足适履或者改换方向地去做研究,而是换到产业部门发展。
如果因为申请不到基金而被科研单位淘汰就太冤枉了,原本你就不应该在那里出现。
明白了申请基金应该写什么内容后,便只剩下一个问题:申请到了怎么办?自然是用心做,给相关理论的发展添砖加瓦,惠及所有同行。
现实中有很多人把拿到基金作为最终目的,一旦拿到经费,就采取应付的态度,这是最不可取的做法。如果这样,灌水文章一定会源源不断,会冲淡基金总体的含金量。
科学研究有后延效应,由国家基金牵引出来的问题很可能也是申请者自己所要毕生从事的研究方向,不可随便处理。
问题解决了,钻研就更深入,就会发现更多的问题,这样长期做下去,就会建立起自己的研究体系,才能在领域里有实至名归的知名度,而不是靠背景、帽子、人脉打造的知名度,有学术水平的知名度虽然来得慢,但是踏实,永远不会失去。
严格说来,每一个基金投入就是一笔生意,按照经济的法则,投资方也应该如申请方那样认真对待。
一个青年或面上国家基金也许更像商业里的天使基金,通过少量资金牵引出一些真正的学问,培养出一些真正的学者,则善莫大焉。而国家基金中的大块头项目则更像商业里的风险投资,要求明确收益,而且是高收益,必须是可以计算的收益,因此,凡是不能明确计算收益的大项目不应该设立。比如,仪器研制项目必须要有商业预期,实施长期观察,不能说科学仪器就高大上到脱离商业,看看各个实验室里哪个仪器不是商品化仪器。最容易被不良人员钻空子的是经费不大不小、目标设置可软可硬的项目,承研人员没有认真做的话,也很难追责。
一句话,严格说,基金是国家利用税收做的商业行为,双方都必须考虑投入产出比,基金委在监督项目执行者方面应该起到更大作用。
最后,对于缺钱的青年科研人员,基金很重要,但也不重要,而发现科学问题并解决问题才是最重要的,为了这个目标,基金可以利用,其他资金亦可。如果你成功申请到基金,那么怎么做就考验你的科研水平和科研态度了。如何对待问题和经费,实际上是享受科研的科学家和享受科研圈的人的分野,希望基金资助的都是真正的科学家。
本文来自徐耀科学网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