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服务

科研知识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学科服务 -> 科研知识 -> 正文

这样做,减少投稿被拒悲剧

作者: 发布日期:2018-09-07

对于奋斗在一线的科研工作者来说,完成一篇 paper 就像含辛茹苦地抚养一个孩子长大。当我们精心投稿后,忐忑不安地等待收到的却是被拒通知时,又是何等的悲伤欲绝 😭😭😭

审稿人很大程度上掌握着 paper 的生杀大权。为了尽量减少投稿被拒的悲剧,我们不妨在投稿之前,以审稿人的视角来审阅一遍自己的文章,以提高文章的命中率。

审稿人是何方人士?

搞定审稿人,首先要对审稿人有所了解。

1

对审稿人的误解

同行审稿≠专家审稿

学术期刊的同行评议机制是由主编邀请具有专业知识或造诣的学者,评议论文的学术和文字质量,提出意见和判定,主编按评议的结果决定文章是否适合在本刊发表。

「专家」是一个相对概念而不是绝对概念,所谓的专家要分学科、分领域、分方向而论。审稿人并不一定是作者研究方向内最具发言权的人,因此审稿人偶尔对文章中某些方法或结果表示无法理解也就不足为怪了。

2

审稿人的选择

期刊总编在邀请审稿人时,会从期刊的档次和选题的性质来确定人选。重大的选题自然需要知名度高的审稿人来把关;而对于一般性文章的审阅,处于科研前线的学者反而更加适合。

3

审稿人的审稿标准

审稿人不是机器人,其审稿标准是有变化的。对于每一种约审期刊,审稿人心中都有其自己的定位,因此是带有主观倾向的。

审稿人的标准会根据期刊的档次而有所变动,并不是单纯针对文章本身。若两种期刊在审稿人心中一种档次较低,一种档次较高,对于同一篇 paper,审稿人可能同意其在前者上发表,而拒绝其在后者中刊发。

审稿人与作者的爱恨相杀

审稿人的意见往往对文章的录用起到决定性作用,期刊审稿要使用一套严谨的流程,以避免好文章的流失。一般来说,一篇文章由两位审稿人共同审阅。

  • 两张反对票时,这篇文章就面临被 reject 的命运;

  • 一张反对票时,编辑根据审稿人的意见作出判断:退稿或者邀请第三审稿人复审。

尽管如此,审稿人和被拒作者的关系仍然十分紧张。作者常常认为审稿人未能完全理解自己的文章,抱怨审阅意见太过笼统,提出的问题过于外行,甚至开始批判同行评议的弊端。

然而同行评议作为当今主流,没有人可以置身度外。所以如何与审稿人「打好交道」才应该是每个投稿人的关注点。

要进行换位思考:若你就是审稿人,那你关注的焦点是什么呢?

审稿人关注的焦点

1

创新性

在一篇论文中,作者应该发出自己的声音,而不是淹没在合唱之中。鉴于我们的研究成果一般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向前迈出了一小步,如果不在文章中突出体现,说不定就会给审稿人造成缺乏创新性的错误判断。

不要让审稿人拿着放大镜满篇找你的创新点,而要在文章中写出来,与前人的研究做对比,进而突出我们的创新性。

2

可信性

文章的论述要有理有据,在细节上无懈可击。论述一旦出现漏洞就会让人产生怀疑,降低审稿人对论文的好感。成果越新,可信度越低,这是必然的趋势。因此写作时要更加谨慎,对文章的论述反复斟酌,不要留下容易产生误解的尾巴。

3

简洁性

言简意赅是对一篇学术论文的基本要求,长篇累牍会使文章显得臃肿。作为审稿人,时间和精力都有限,在这样的前提下审稿人更喜欢语言简洁干净的文章,读起来也较为轻松。作者要为节省审稿人的审稿时间和负担多考虑。

4

严谨性

严谨的态度是每一位合格的科研人员应该具备的素质,不仅体现在实验过程中,同时也体现在语言表达上。文章投稿之前应该经过多重审核,确保语法正确、语句通顺。

假设你今后做了审稿人,读到拗口的文章时,会不会也忍不住批注:你语文是体育老师教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