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服务

科研知识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学科服务 -> 科研知识 -> 正文

论文质量,说到底是个态度问题!

作者: 发布日期:2018-09-07

每到毕业季,学生论文质量基本上就成了热点问题,也是大家吐槽的焦点,连《中国科学报》都出来凑了个热闹,采访了几个专家对此发表观点。通篇读下来,大约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无外乎招生规模扩大、学生素质下降、没有根据培养目标进行分流等,因此需要在此环节进行改革云云。对此,我实在是无法苟同。在我看来,造成这一论文质量下降的核心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态度,其他都是浮云。

1

论文水平低下是扩招的错?

招生规模扩大是造成学生素质下降,进而引发论文水平低下的根本原因么?不是!虽然招生的规模在不断扩大,但是目前高校的资源也在不断上升,师资、硬件、经费等投入不断加大,支撑研究生或者本科生完成论文的外部条件并不匮乏,而且随着我们国家高校竞争压力的增加,导师的总体科研素质也在不断增强,学术水平比以前总是在提高的。

以我所在的学校为例,十年前普通老师(非学术大牛)如果能发两篇稍微像样的SCI还是在学校会引发点小轰动的,但是现在,每年出好几篇的老师到处都是,国基等项目的立项数也高了很多。

在此背景下,高校和科研院所应该是有足够的能力,去提高学生的科研素养的。至于学生的素质,虽然硕士生招生规模提高了,但是本科生的数量也增加了,供选择的对象也相应扩大。而且根据我的观点,就大部分高校的硕士培养来说,并没有非常大的难度,一般通过了硕士生考试的学生完成,应该都不是问题。

2

研究生论文水平低下:压力大

进行学硕和专硕的分流有用么?这个措施已经施行了很多年了,但是至少在我接触到的一些高校,这个举措根本没用。

因为学生可以选择专硕或者学硕,但是究竟做什么工作,学生是没有自主权的。据我所了解的,大部分导师在安排课题的时候,主要还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有实践课题就做实践研究,有基础研究课题就做基础研究,除了不能直博,名字上有点差别,其他的基本没有任何差异。至于校外实习之类的,自然可以变通搞定。

所以,这个问题,远不是《中国科学报》上所说的这么简单,“比如说研一时可以进行二次选择,如果想找工作的可以选专业硕士,多掌握一些应用性和技能的东西;如果想读博士直接转博,进入正规的学术训练”。这种做法,听起来挺美,但对于很多高校来说,根本没有操作的空间。

造成研究生(也包括本科生)研究论文质量低下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在我看来,核心问题还是压力,以及压力所带来的态度变化。

正如我上面所说,为什么10多年前我们学校的老师总体科研水平(或者说科研产出)比较低,而在近年来得到了大幅度提高?难道一夜春风来,大家都热衷于科研?或者科研能力突然都自发提高了?肯定不是,还不是学校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了。

早在十多年前,我们学校评个副高职称也就是需要搞几篇中文论文,然后省级课题挂个名即可,大家都安于这个现状,只有少数人会去努力拿课题发文章,然后就都脱颖而出。但是后来名额越来越少,评职称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对于高校的老师来说,职称是刚需,跟很多东西挂钩的。在这种环境下,大家有了压力,自然就有了动力,还是这波原来不太做科研的老师,不得不把大量精力放在了科研上,于是乎科研产出自然大幅度提高。

3

论文?混过去就完事了

为什么现在的论文水平越来越差?难道是学生水平下降了?非也,核心问题在于学生已经不再把论文质量放在心上,而是有一种“怎么都可以混过去”的想法。如果说研究水平的高低可能受到导师、硬件等因素的影响,但是类似于格式问题、语句不通等问题显然不能用这个来解释。归根结底,还是态度。

那为什么学生的态度会产生变化呢?两个原因。一个是外部条件,在就业环境越发困难的今天,很多学生读完本科或者硕士出去,做的是跟专业关系不大,甚至完全不相关的工作。科研做的再好,在工作中也无用武之地,反而是其他一些因素作用更大。在此背景下,导师们再强调论文的重要性,学生也不会相信,毕竟现实更有说服力。这一点,仅凭高校的努力是无法改变的,毕竟学校不能給学生创造就业岗位。

但是另一个原因我认为是高校可以改变的,那就是对论文的质量控制。而且我认为,在目前的很多高校,质量控制的低下是造成学生态度变化的根本原因。

研究生现在的论文靠什么来把关?目前主要依靠两个方面,一个是导师,一个是最后的外审和答辩。

依靠导师行不行呢?可以,但是仅仅依靠导师远远不够,因为导师之间的个体差异太大,加上各个导师对学生要求不同,个别老师放宽了要求后,反而让那些严格的老师承担了更大的压力。

同时,有很多外部因素影响了导师发挥自己的审核权力。举例来说,如果学生不能按期毕业,除了学生要承担一定的后果,导师以及学生所在学院也要受到很大的影响,这一点跟本科生是一样的,毕业率、就业率等指标压得学院抬不起头,所以学生不能按期毕业,是一个各方面都不得利的局面。

说到外审这个环节,我认为在把控力度上做的较好的是博士论文,而硕士论文的控制就差很多,本科论文则基本放羊。

以硕士论文为例,现在有的高校论文是内部老师互相审,有的虽然外审,但是整个环节由学校甚至学院自行控制,这样做就有了内部操作的空间。

我就听过一个消息,某某高校的某个学生外审被毙掉,最后学院把这份意见书拿掉,换了一个评审人再次评审,最后顺利通过。加上很多外审老师往往抱着“既然导师都同意了,我就不难为他”这种思想得过且过,或者对较差的论文拒绝干脆拒绝掉,因此每年外审被拒的概率是非常低的(至少我们学院好多年没有被毙掉的),即便有极个别的论文被毙掉,某些学校也会想办法。在这种大环境下,指望学生能自发的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论文的水平,难度太大。至于答辩,我就不说了,都是学院或者导师自己请的人,除非不想在这个圈里混,谁会去较真在这个环节毙掉学生。

4

学术论文质量如何提升?

说了这么多,归根结底一句话,不能从培养方式上給学生和导师更大的压力,让他们真正重视毕业论文,则其他的改革都只不过是一场秀。而这种压力的形成,绝不能简单的把压力下放,依靠导师甚至学院的自觉和自愿,因为绝大多数人永远会按照对自己最有利的方式来操作。我认为更多的还是要从制度上设计更为合理的流程,让大家无法钻空子,减少漏网之鱼,则学术论文的质量提升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最后再举一个例子。某高校原来在本科生毕业环节最后会安排一次抽查,也就是所谓的校级答辩,从全校随机抽取评委,不能通过的则不授予学位。本来这对学生还有一点震慑作用。现在呢,很人性化的取消了,只要论文查重通过即可。学校自己都放弃了监管,如何要求学生的论文质量越来越好?

写完后,自己看了下,发现写的真是啰嗦,那就在这里归总下我的观点好了:

1.就如同高校教师现在的心思大多不在教学上一样,不是老师们没有这个能力,而是现在的奖励机制就是科研导向,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们自然也是将精力投入科研。从这个角度说,学生论文下降,除了能力问题,更多的也是态度问题。

2.指望导师或者学生自发的努力提高论文水平是不现实的,而现有的体制下硕士论文的监管体系不足以对学生和导师产生足够的压力,这才是核心问题。不去解决这个,其他所有的改革都是无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