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服务

科研知识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学科服务 -> 科研知识 -> 正文

连载4 | 把握好这10个细节,写出高水平学位论文

作者: 发布日期:2018-09-07

1.2.7 其它注意事项

进行科学研究和撰写学位论文的过程是“激动的”、“兴奋的”,或者是“枯燥的”、“烦恼的”。如何能够在几年的论文研究过程中多一点激动与兴奋,少一点枯燥与烦恼?在此,结合别人的观点,谈一下我自己的体会。

1.2.7.1 “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做科研

就世界范围的科研来看,全新的研究少之又少。我们实验室的多数课题研究是应用型的,仅仅在某一些方面是“新的”,相关的、类似的或者基础理论的研究成果可能已有报道。

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实验和计算之前,一定要花大量的时间去阅读文献,特别是导师、师兄、师姐的相关研究论文,了解、学习和掌握别人的研究情况和研究成果;然后再确定自己的研究思路和方案。千万不能一开始就把时间全部消耗在实验或计算上,否则在研究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别人看来很简单的小问题或小困难,并会被困扰许久。

1.2.7.2 不可“尽信书”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科学研究是无止境的、不断发展的;昨天的真理可能会变成今天的谬误。前人发表的研究成果,我们需要学习、借鉴,但同时需要学会质疑,善于比较,不要盲从。国内期刊发表的科研论文,其“重复试验成功率还不到5%”,这也说明我们需要对别人的研究成果进行科学鉴别。如果接师兄、师姐的工作往下做,一定要看原始实验记录,而不仅仅看毕业论文。

如果对别人的研究报道感觉可疑,那么在自己的研究过程中就需要特别注意,是真正的研究结果有问题,还是自己的怀疑错误,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去验证。无论研究的结果如何,这样的研究过程都会使自己受益颇丰的。

1.2.7.3 文献的阅读与管理

为提高阅读效率,可以遵循以下几条建议:1) 先看综述,后看论著。看综述搞清概念,看论著掌握方法。2) 多数文章看摘要,少数文章看全文。真正有用的全文并不多,过分追求阅读全文是时间的浪费,不可走极端;当然只看摘要也是不对的。3) 集中时间看文献。文献看过一段时候后会遗忘,这是不可避免的。看文献的时间越分散,浪费时间越多。集中时间看更容易联系起来,形成整体印象。4) 做好记录和标记。复印或打印的文献,直接用笔进行标记或批注;从“学术期刊网”上下载论文,最好保存为PDF格式文件,然后在阅读的时候可以用编辑器的高亮工具对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标亮,便于以后复习。

对文献进行合理的管理,也能够提高文献的利用效率,节省阅读和查阅时间。文献的管理也有几条建议可以遵循:1) 不同主题的文献存入不同文件夹。2) 对于下载的电子版文献,可以将“年份-作者-文章题名”作为文件名,这样所有的文献都会一幕了然。3) 跟课题密切相关的、重要的文献需要有特殊的标记,以便于日后复习和使用。

1.2.7.4 重视论文研究的前期准备工作

“磨刀不误砍柴工”。研究前期的知识积累、文献储备、材料预备、方案制订以及熟悉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等,可以避免临时的手忙脚乱。充分的预实验会使实验者充满信心,一步一个脚印,就不必“从头再来”。如果在前期的准备工作偷懒,那么往往在后续的研究过程中碰到一系列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造成一些无法排除的障碍。如此,不仅浪费时间、精力和费用,而且可能因为受到挫折和打击而觉得烦恼。

1.2.7.5 研究工作需要循序渐进

做科研不要指望一步登天,需要制订合理可行的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忌“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做过实验的人都经历过失败和挫折,有些失败应当在预实验阶段发生,我们一般能坦然接受,毕竟“失败乃成功之母”。但是,假如不进行预实验,而在正式的实验过程中遭遇失败,那么我们往往会感到沮丧。

实验失败后需要及时分析失败的原因,找出存在的问题,然后逐一解决。每当找出一个问题并把它解决掉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比较兴奋。当解决了所有的问题,实验成功后,我们的心情可以说是激动的(当然,一次实验就成功时可能没有这种感觉)。在品尝了研究的“甜头”之后,再去开展下一步的研究工作,主动性和效率会有所提高。实验失败后不可不仔细认真思考原因而反复去重复实验,殊不知“最大的错误是重复犯同样的错误”。

实验研究最忌心浮气燥。假如因为赶时间、着急出实验数据、或者心不在焉等而误操作导致实验失败,我们也会感觉烦躁。假如早晨来到实验室之前还不知道今天到底要干什么,那么最好是想好了再去进行相关的研究工作。

1.2.7.6 正确对待与整理研究记录

研究记录要客观、真实、详尽。“客观和真实”要求记录所有的研究过程,包括成功的,也包括失败的。“失败的”并不是“不好的”,许多宝贵经验和意外发现往往是从失败中得来的。“详尽”要求尽可能详细地记录实验现象。

“温故而知新”。研究记录还需要及时复习,随着知识的积累、经验的增加和认识的提高,在复习研究记录时,或许能够发现研究过程的不足之处,或者能够想出更加合理的、更加便捷的研究方案,也许会发现自己最初的判断是错误的。

学会在计算机中整理和使用研究数据。可以充分利用Excel的功能,将研究数据输入Excel表格,便于浏览和以后使用,重点的或者有问题的数据可以用不同的颜色加以标注;利用Excel的计算功能,处理研究数据,及时发现和总结研究规律。

完成研究工作后,需要系统整理研究记录(记录本和电子版的记录),作为论文写作的原始数据;同时需要在毕业前上交给相应的老师保管。

1.2.7.7 走出去,多交流

研究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怎么办?是向老师请教,跟师兄、师姐和同学讨论,还是去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我想大家首先想到的是跟老师和同学探讨和交流,集多人的智能往往可以解决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当然,查阅文献也是必须的,但是相关的能够解决问题的资料可能并不容易查到,且要花费大量时间。

“多交流”,除了跟本实验室的老师和同学交流以外,有时还需要向其它高校或者研究单位的老师请教,或者通过电子邮件向国外的学者请教。

在研究过程中遇到困难进行不下去,且自己没有办法解决时,千万不要自己一个人去反复“鼓捣”实验和计算过程。走出去,暂时将研究放一放,通过阅读文献,或许一两天后自己就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者跟老师和同学深入探讨,很有可能你会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1.2.7.8 注意论文的格式要求

我校研究生院对学位论文的格式有着严格的要求,在论文定稿之前,一定要仔细审阅论文中各个部分(从内容到形式)的格式是否符合要求。比如,研究生院规定博士学位论文的中文摘的字数限制在800-1000字左右(限一页);在写中文摘要时,就需要考虑字数和篇幅的要求。或许有人要问,写一页多一点行不行,我个人认为是可以的,目前学位办也是允许的;但是最好不要超篇幅太多,如果写了一页半甚至两页以上,那么别人就可能会怀疑你的总结概况能力。

再如,学位论文中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有着严格的要求,需要注意:①期刊、书籍、会议论文集、学位论文和专利等的书写格式有所不同;②作者人数少于3人的,写出全部的作者,作者人数大于3人的,只写前3名作者,然后加“等”或者“et al.”,不能仅写第一作者;③引用的专利,不能仅写专利号。

1.2.7.9 注意论文的细节

这里所说的细节,指的是字体、标点符号、图表形式、段间距、行间距等。学位论文是自己几年研究工作的书面总结和表达,应力求完善、美观,决不是“只要内容充实,形式无所谓”。需要注意论文的细节部分,不仅仅是为了论文的美观,更是因为它能够反映出作者的认真程度和科研态度以及论文本身的可信度。

如果论文中的字体前后不一致,标点符号表达错误,图表不规范,那么给读者的第一感觉就是论文的作者不认真,做事比较马虎,进而很难让人信服论文中数据和结论的正确性。

1.2.7.10 注重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体现为写和说的能力,需要长期的培养和锻炼。比如,同样是几组研究数据,通过深入分析、建立模型或者提出新的结论和发现,就可以写出一篇比较好的科技论文;如果写不好,最多也只能发一个研究简报。

熟练掌握PPT(PowerPoint)的使用技巧。研究生在学位论文答辩时,需要使用PPT;就目前的学术会议,通常也是使用PPT进行交流。同样的汇报内容,不同水平和层次的PPT会给人留下不同的印象,进而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