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题新颖
即创新视角,题目一看就有一种冲撞力,所谓能吸引评委的眼球。
最重要的是课题设计论证。在初评后,进入复评的大致比例在1:5左右。选题尽量与指南紧扣起来,不一定选原来的题目(指重点研究领域、申报范围与 方向,非应用对策研究),因为范围比较大,大题小做一般做不好。可以将原来的题目化解为申请者要做的题目;有的老师看不懂,可以写一两句话指出是根据哪一类题目或范围演化而来。
2、课题内容详细、全面,有适当归类且客观评价作者选题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述评是衡量申请者学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申请者不能把握前人的研究成果,又怎么能谈得上超越呢?实际上可以上网查查,就能掌握50%左右的资料。对研究成果的表述要准确,重要人物与代表作,一定要点出来。千万不要去贬低前人或别人的东西,如填补空白之类,也不要对别人的成果 评价过低,如这方面不好,那方面不足,过于吹嘘自己。
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不要泛泛而谈。资料性很强的东西可以做,一般的就不能算学术论文。如对和谐社会的研究,最好侧重于具体问题来谈。预期价值体现在理论创新或实际价值之上。一般来说,联系实际就有价值。
3、研究内容新颖,详略得当,分主题论述
有的同志在写研究内容时,附了一个详细提纲,可以。搞得好,很好,也有可能是画蛇添足。但一定要避免写成教科书。要把申请者的创新点写出来,如用黑体字区别开来,使人一眼就能看出,把闪光的文字突出出来。
4、用图表方式表现研究方法或技术路线
研究方法不要过于追求,坚持一些我们必须坚持的方法,即我们自己的话语体系来表述,但又不要过于墨守成规。主要指出有什么新见解,最好能回答理论与实践中某些问题,行文时要尽量避免出现引起歧义或误解。
尤其是在涉及西方的理论时要注意。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是第一层面,其它研究方法可以是第二个层面。
5、研究成果要有前期著作基础
①、参考文献:代表人物的著作不可不提,如研究善治就必须提到俞可平。选的参考文献,近期的不要遗漏。
②、完成条件:负责人的成果可以倒排(指时间上),这样给人的印象会深刻些。主要成员的重要成果也要反映出来。
③、预期成果:阶段性成果不要写太多,否则结项时太被动。有2项就可以(提示:这是专家意见。个人认为,4~5项为合适)。最重要的是最终成果,最好是专著,也可以是调研报告。千万不要是论文集,否则让人感觉是临时拼凑。
④、完成时间:一般是二至三年(提示:应用对策研究时间一般在一年左右)。
⑤、研究经费:按照规定要求做预算。如果有实地调研,经费可以适当增多。
6、注意课题人员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跨部门跨地区联合申报。主要参加者人数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写一两个人,力量单薄了一些,依课题的内容在3~5人为合适,不要异地凑合,否则沟通困难,但进行全国性调研则可以。
课题组成员一般集中于本单位、本市。在读研究生不宜太多,否则给人的感觉不是老师在做,而是学生在做,可以有一两位博、硕士生。不要把忙人或领导干部写上去。实际工作部门的同志最好有一些,与实际部门联系紧密的课题尤其应如此。成员搭配最好合理一些,如分工、专业特长、学科特长等。
Tips:能进行实证研究的课题,最好以实证为主。
以上各项注意事项,通过申报者的规范论证或者说研究实力作主线,有机串连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