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培训

业内动态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读者培训 -> 业内动态 -> 正文

移动终端普及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智慧化服务探索

作者: 发布日期:2019-10-22

随着移动终端(包括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和智能手表等)的普及率和移动通信技术水平的提高,各高校主动借助互联网这一工具进行创新和改革。从移动终端普及率高的背景出发,高校图书馆应当如何在这场技术普及中,不断改进与突破传统服务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图书馆优化管理与服务实际,高校图书馆智慧化服务的必要性及其实施路径。
移动终端已成为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媒介和手段

 

      移动终端包括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智能手表、智能耳机等可通过WIFI或蜂窝移动网络接入互联网的人机交互终端设备,随着这些设备与互联网间数据传输效率的不断提高和传输成本的持续下降,它们已经逐渐成为人们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媒介和手段。现代互联网技术始于上世纪60年代末,其伴随着计算机技术水平和通信技术水平的发展而发展,移动互联终端的普及大大扩展了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深度和广度。

  

      在互联网技术发展初期,通常只能实现小规模数量计算机间的相互连接,这些数量有限的计算机通过网线连接构成局域网,那时的互联网技术只存在于极少的高校科研机构中。在互联网发展中期,各局域网间通过遵守特定的通信协议,实现小网络与小网络间的相互连接,构成大网络,大网络与大网络间又相互连接,构成更大的网络,直至网络将世界各地连接起来,使地球变成地球村。在地球村时代,网络终端人机交互设备主要通过网线连接,只有少量笔记本电脑可以通过WIFI技术进行无线接入。   


      在互联网技术爆炸式发展的最近十年时间里,主要表现为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无线蜂窝移动通信技术方面,实现了从只能传输少量文本数据的2G网络到可以流畅传输图片和视频的3G和4G网络。在通信终端方面,实现了从键盘式小屏幕功能机到全屏式大屏式高清智能机和可穿戴智能设备的跨越。在网络使用成本方面,实现了网络流量以M为单位计费到以G为单位计费的变革,并还有望实现无限流量计费方案。在网民构成方面,无论是学富五车的大学教授,还是年幼稚嫩的学前儿童,以及识字不多的文盲老人,都可成为无线智能终端的使用者。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超过8亿,普及率接近六成,其中网民通过移动互联终端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以上,可以说移动互联终端已经成为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媒介和手段。


高校图书馆服务建设现状

 


      随着移动终端无线互联技术的普及和飞速发展,各大高校图书馆已经开始在常规信息网络技术水平服务的基础上,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开始延伸和拓展到移动设备终端,使得图书馆的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建设水平普遍较高。例如,大部分的高校图书馆注册用户都可通过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连接和访问图书馆数字资源。高校师生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终端实现个性化参考文献咨询服务,获得方面快捷全面完整的信息检索服务,享受高效精准便宜的文献传递服务。   


      大多数高校图书馆的常规信息服务内容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1)已初步具备多渠道、多媒介的介绍和宣传图书馆的各项服务功能。包括通过醒目的网站链接、有针对性的图情海报宣传、定向微信公众号图情投送等手段介绍图书馆的藏书概况、读者服务指南详情、数字资源种类和形式等。(2)高校图书馆现有的服务对象已形成并开始依赖网络技术获取图书馆数字资源的习惯。通过固定终端或移动终端,读者可以实现搜索查询所需的资料,包括报纸、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以及部分学术专著,大部分资源都可以在线或下载阅读,极大地提高了知识获取的便捷性。(3)借助移动互联技术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读者活动宣传,可对图书馆开展的各项读者活动、专家知识讲座进行定向宣传推广,让更多更适合的潜在读者知晓活动开展,提高活动参与度与图书馆知名度,以及提高图书馆资源使用效率,实现让且只让合适的人参加合适的活动的目的。   


      与移动终端可提供的信息服务相比(各自APP信息服务平台),我国高校图书馆的现有常规信息服务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信息服务内容过于单一、缺乏对数据的深入挖掘分析、忽视了数据间的相互关联、不注重读者的深层需求和读者体验等问题。面对铺天盖地的移动互联大潮,高校图书馆有必要重新审视既有的服务模式,思考如何在即将到来的万物无线互联条件下实现读者服务模式的创新与升级,为读者提供更加智慧的服务。


基于移动终端普及的高校图书馆智慧化服务实施路径

 


(1)构建基于移动终端的开放性大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在移动终端普及的背景下,要实现移动互联网的平台优势,实现为读者提供智慧化服务,首要任务是建立底层大数据处理层,全方位多角度地收集和整合各种数据资源,结合各高校的学科特色和高校培养人才的服务对象,充分挖掘信息资源中蕴含的各种知识以及这些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利用既有的有限物联网技术和前瞻性地预测即将出现的万物互联技术,考虑移动终端的人机交互特性,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格式,对高校图书馆的全部文献资源进行智能化分类和数字化二次加工,包括各种载体的报刊、杂志、图书、音频和视频文献,建立具有高校各自学科特色的图书资源元数据,运用智能分类和分析技术,建立这些元数据间的对应关系,形成特色化数据资源库。   

      将上述各具特色的图书馆信息资源转换为标准的数字格式,给它们赋予特定的身份信息,并保存在专门的存储介质上,读者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终端实现对这些资源的便捷访问。另外,读者还可以实现跨库检索,甚至还可以实现跨平台和跨载体的检索, 利用移动互联终端就可以快速检索到相关的每一类及每一条信息资源。上述这些变革有助于实现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和不同领域的交叉融合,到达实现用移动互联终端获取图书馆资源的智慧化服务。   


(2)打造读者广泛参与的便捷互联空间    

      利用智能分类整合技术,结合各高校的学科特色建立学科专业知识信息数字化档案,形成基于移动互联终端的特色数据源,打造读者广泛参与的便捷互联空间,完成读者信息的动态归档。高校图书馆有必要采用智能分析技术,客观准确地进行全方位调研,掌握各系所、各教研室和各专业的与图书馆相关的信息资料,按照统一格式对这些资料进行二次分类,建立读者信息档案。二次分类项目可包括读者院系数据、专业研究方向数据、课题研究方向数据、发表论文主题数据和读者阅读偏好数据等。考虑到读者阅读需求内容的不断变化,读者信息档案应该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在充分了解读者所在专业的学科背景和潜在就业方向或研究方向的基础上,与院系教研室建立基于移动互联终端的智能互动交流机制,建立专业信息数字化智能描述模型和下放修改权限,让每个学科参与者(包括学术带头人、一线教师、学生等)都有机会修改学科专业信息数据,实现专业信息的智能化更新。

  

      利用当前产业链非常流行的线上线下(O2O模式)新型服务模式的移动性和社交性特点,将其引入到高校图书馆智慧化服务中来,便于挖掘更多的潜在读者,拓展图情服务范围,提升图情服务质量。在O2O模式的帮助下,高校图书馆可以根据读者的阅读信息细分读者群体,有利于建立具有相似阅读喜好的读者圈,实现全面掌握读者阅读动向、深入了解读者的阅读需求、及时收集读者的反馈意见,到达为读者提供智慧服务的目的。

(3)搭建移动终端与图书馆云的智慧互联    

      利用前面提到的大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结合高校自身的学科特点,构建特色图书馆云,搭建移动互联终端与图书馆云的智慧互联,完善高校图书馆的智慧服务。在以往的传统文献检索方式中,读者一般通过登陆图书馆的书目检索系统,或通过数据搜索引擎进行检索。在移动互联终端硬件设备普及、入网门槛低、网速快、流量充足的背景下,传统的文献检索方式有必要进行升级和革新,实现移动终端与图书馆云的智慧互联。首先,建立一站式知识检索平台,提高检索效率,不必要在不同平台间进行多次检索和往返检索,读者只需单次检索,就可获得有用的文献资源或给出建设性的检索建议。其次,要充分利用移动通信技术,开发便捷的高校图书馆移动终端APP来检索图书馆资源,实现智慧互联,满足随时随地的学习需求。   


(4)借助MOOC网络学习模式    

      MOOC指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它利用网络信息的共享空间,在有网络连接的地方就可以进行学习。MOOC拓展了高校师生的全方位多角度的自主学习途径,是全面的深层次的个性化服务体现。国内知名大学如北大、清华等几十家高校图书馆推出了MOOC学习平台。在移动互联终端普及的背景下,几乎所有高校图书馆都可以发展自己的MOOC平台,建设独具特色的网络在线课程,为读者提供智慧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