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读者培训>>业内动态>>正文
如何看待数字化阅读
2019-12-31 10:08   审核人:

早在2014年,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Jim Sollisch就指出过,对于数字化信息的迷恋使多数人失去了阅读长篇文字的能力和机会。数字化信息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我们的大脑的思考功能,让我们直接接受条款式的总结,网络上普遍流传的心灵鸡汤性质的东西,一遍一遍总结思维定式,让大家觉得自己也跳不出这种定式。有研究人员做过这样的实验,让很多成人看小说,结果发现超过80%的人连第一页都难以坚持读完,就去查看手机。可是如果没收手机,两个星期之后所有参与实验的人都能坚持读完第一页。

因此他断言,通过执着的阅读,去主动思考作者传递的信息,这种情况或许因为技术革命就快改变。

果不其然,近日有消息爆出,“2019年上海市民阅读状况调查”报告数据称,“传统纸质阅读”连续八年成为市民在阅读方式上的首选,纸质书年平均阅读量为6.10本,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它的占比由最早的52.71%下降到今年的43.52%,与“数字阅读”近几年稳步提高相互形成对照。

这说明在新一代阅读群体兴起、电子阅读工具更加先进与适用从而使得使用者范围扩大的大背景下,数字化阅读的便捷与广泛使用得到认可。

根据报载的数据,截至2018年底,国内网民规模达8.2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增长至59.6%,较2017年底提升3.8%;手机网民规模达也达到8.17亿人,其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进一步提升至98.6%。

网民数量的逐步增长是互联网行业发展的基石,在移动互联终端更加便捷和阅读习惯逐步向碎片化迁移等因素的推动下,移动阅读的接触率大幅攀升,2018年国内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较2017年末的3.78亿人增长至4.32亿人,数字阅读领域正在加速发展。

根据《2018年度中国数字阅读白皮书》显示,2018年数字阅读产业规模为254.5亿元,同比增长19.65%,数字阅读市场稳步增长,其中大众阅读市场规模占比逾九成,是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在未来城市化不断提高、5G产业升级与发展等因素推动下,互联网数字阅读领域将更加快速发展。

商业化的数字阅读提供商,以作者和其他内容提供商为正版数字内容来源,通过各自的阅读平台向用户提供和推荐优质阅读作品,努力将现有数字阅读服务与新业务板块有机结合,整合产业链上的文娱资源,从而营造出有较大规模受众的数字阅读生态圈。

社会阅读不断增加的受众数量,促使数字阅读提供商不断研究行业发展方式、传播方式的变化,结合优质内容题材、表现形式的变化,跟进新业态发展趋势,及时调整阅读资源和运营策略。对于新上架的作品,会及时根据作品所属品类及字数设置不同的营销推广方式,部分新上架的作品会面向用户进行限时免费推广,如果在活动结束后付费效果较好,这些作品会进入频道页面更优的位置进行推广,维持一定的曝光度。

在数字化阅读推广中,精细化和差异化运营是资源提供上的两个有效抓手。一方面,数字阅读企业具有一定的大数据分析能力,能够根据用户阅读行为分析、用户画像等数据定向推荐用户偏好内容,提升新用户留存并促进存量用户活跃;另一方面,数字阅读企业需要不断技术创新,优化阅读平台的自适应排版、智能语音读书等功能,增加图片、声音、动画等多媒体元素,提升用户的阅读体验。

在精细化运营上,从用户性别、阅读偏好、活跃度、消费属性等多个维度,创建标签体系,建立完整的用户画像。在内容推荐和版权引入上,针对不同类型内容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用户,并重点挖掘特定用户需求。

在实现作品质量和数量双提升的同时,丰富数字内容类型,加大对漫画、听书等类型产品的引入力度。近些年,随着版权意识的崛起,音乐、数字阅读、视频等内容从之前的免费制,逐步过渡至付费制和会员制,而移动支付习惯在互联网场景下得以迅速养成,用户支付意愿大幅度提升,对社会需求的预测,逐步形成数字阅读生态系统,可以乐观地认为“发展可期”。

正如前面谈及到的,在数字化时代,我们如何创造一种有价值的阅读,达到认识、审美和娱乐的功能呢?如何精准施策,打造有价值的数字化时代的阅读价值呢?

首先,数字化的优势是存在的。图书馆的数字化,期刊的数字化,使我们的文化遗产得到了很好的保存。

但数字化阅读的不足之处也需正视。数字化阅读碎片化、快餐式、泛娱乐性、随意性的,甚至有人认为,人们之所以不再长时间关注一篇论文或者一本小说,不再愿意主动思考作者传递的信息,是因为认知能力被数字化的信息所伤害,其中数字化阅读与图书的深阅读相比,是浅阅读。

其次,我们要解决的是数字化内容思想的贫乏、文字粗俗的问题。如果仅仅是质量不高的作品长期在网上泛滥,数字化不会走得多远。网上作品的发表,也必须如纸介质出版物的出版一样,需要选择、加工、提高,这种作者、编辑、读者三合一的格局,很难产生优秀作品。

同时,我们仍然强调阅读经典,即便是阅读数字化的著作,也要从经典开始。因为经典著作经过了时间的检验,是伴随着人类的成长而积淀下来的典范之作,其代表了一个时代科学文化的最高水准。

最后,阅读中要处理好泛读和精读的关系,既要“开卷有益”,还要“术有专攻”,阅读时要处理好学与用、知与行的关系。

阅读,就是要在全社会形成喜爱读书的风气,要持之以恒,切忌三日曝五日寒,需要人人的参与,保持旺盛的阅读热情。这样的话,究竟是在进行传统阅读,还是进行数字阅读,就会变得无关紧要了。

关闭窗口
   
  科研知识 更多>>
· 文献综述部分评述已有文献的三种...
· 让论文“有深度”的三个论证策略
· 借助文献批评寻找空白创新的八个策略
· 别中招!学位论文写作30忌!
· 不写论文的四个理由
· 如何高效读文献?实现无痛写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