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读者培训>>业内动态>>正文
中国学术图书“走出去”的改变与追求
2018-09-06 15:32   审核人:

编者按:在大数据时代,如何将中国优秀的学术成果面向国际传播?如何提升中国学术的国际影响力?2017年5月17日,“学术出版与国际影响力提升国际论坛”在同济大学举行,来自国内外近百名专家学者齐聚同济大学,分享这一领域的最新思考与实践。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安诺杰,励讯集团中国区政府事务副总裁张玉国,英国ACC出版集团总裁保罗·莱瑟姆,科睿唯安出版行业项目经理杜耀文,长江学者、同济大学教授朱合华,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院长、教授娄永琪等多位国内外专家发表主题演讲,结合行业、学科趋势,以及自身实际经验,从不同角度作了分析阐述。以下为聂震宁演讲内容节选(本文系编者根据公开演讲整理,未经本人确认)。

“在同济大学校庆110周年之际,能够来谈学术图书走出去,我觉得是正当其时。

2003年我们国家的图书引进和输出比例是15:1,2006年为5.32:1,到2013年是2.3:1,差距在逐步缩小。除了比例之外,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就是版权输出国家和地区,2003年大陆输出版权811种,其中有80%输出到我们国家的香港、台湾、澳门地区;2006年这一比例还占到42.6%,所以说我们的版权输出是出境,而不是真的输出到国际。但不可否认,我们在不断地努力走向发达国家和国际主流社会,比如2001年我们输出到美国的图书只有6种,2010年增长到了1147种;2001年输出到英国和德国的都只有1种,到2010年分别为178和120种。现在我们版权输出逆差进一步缩小,实物出口保持稳步增长,数字出版海外收益不断提高。

直面问题,寻求突破

在学术出版“走出去”上,我们面临几个主要问题:

首先,版权贸易仍不平衡,中文学术图书在港澳台地区的输出仍占较大的比例,真正跨语种跨文化的输出占比仍显不足。

第二,学术图书销售渠道依然不畅,这就需要渠道方面的专业人士付出更多的努力。学术图书营销应该是有其特殊性,也需更好的国际合作。

第三,作者队伍国际化水平还有待提升。

第四,我们出版行业的国际化程度依然不高。在国际化程度方面,不要说多语种人才、版权贸易人才、版权交流人才,我们甚至连编辑组稿、荐稿的能力都还有待提高。

第五,政策扶持力度仍显不足,对一些重点图书的关注和扶持不够。

第六,媒体融合发展步伐缓慢。全球图书馆对于中国的学术图书非常欢迎,但为什么做不好数字版权?不少图书馆里有很多数字版学术图书都打不开。在这方面,爱思唯尔能够提供更多的建议和支持。我们的媒体融合发展需要加快步伐。

差异化布局,增强话语权

对于中国学术图书“走出去”,我主要有六点思考,与大家分享。

第一,要有明确的国家战略部署。在国家战略部署层面,文化体制改革前后,以及十八大前后,能看到有明显的变化。当出版集团专注于资本市场的时候,中宣部更关心“走出去”的情况,可见,这一话题已经上升到国家意志的层面。第二,要有相应的政策支持。国家意志要体现为国家政策,没有政策支持,一切都只能是空想。第三,出版行业要有文化自觉。将中国优秀出版物推向世界,这是我们的责任。上世纪90年代,没有国家政策的支持,我们只能通过“引进来”获得经济效益,然后向国际传播我们的优质产品,在这期间,文化自觉是我们非常重要的内在动力。第四,要坚守内容产业的规律——内容为王。学术出版“走出去”的规律是什么?是学术为本,内容为王。没有优质的学术内容,还大动作地推动国际化,别人很难接受。第五,要有开放创新的市场操作。包括版权贸易、实物出口、合作出版,或者是本土化战略等,都要有开放的市场操作。第六,要不断提升专业写作水平。我们的专家学者要有国际化的水平,才能真正实现“走出去”。

目前,我们在学术图书“走出去”方面所做的差异化布局不足。过去,我们一直专注于向发达国家输出,但现在,国家战略调整,“一带一路”的提出更便于我们的国际交流。但西方发达国家主流市场我们也不应该放弃,且还要继续加大力度。未来,我认为,国家政策会继续加强对“一带一路”的支持力度,我们应该在相关主题图书方面,强化重点布局,加强分类指导。同时还要加强整合资源,我指的不仅仅是一个出版社内的整合资源,还包括中央和地方,国有和民营,境内和境外的出版机构的合作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要整合资源形成优势。

我认为,还应当把中国学术图书“走出去”的成绩纳入学者教授科研成果评价范围。现在,有很多专家学者在评价自己的学术成果时,把“走出去”方面的成绩划归出版社,好像跟自己没有关系。我觉得这也应该属于学术成果,学术内容能够在国际范围内传播,也应该是专业评审的重要标准。

另外,在全球范围内,我们对中国学术国际影响力评价的话语权较少。因此我们还要努力介入中国出版走出去的国际评价,特别是学术图书走出去的专业评价。”

关闭窗口
   
  科研知识 更多>>
· 文献综述部分评述已有文献的三种...
· 让论文“有深度”的三个论证策略
· 借助文献批评寻找空白创新的八个策略
· 别中招!学位论文写作30忌!
· 不写论文的四个理由
· 如何高效读文献?实现无痛写论文